央行正在大力整治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截至2017年1月,全國範圍內摸排確認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機構239家,查處150余家,其餘仍在核查中。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亞洲正成為全球支付行業的引擎。這是凱捷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聯合發佈的權威報告《2016年全球支付報告》得出的結論。
4月26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連續第五年發佈《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作報告》(下稱《報告》),梳理分析行業發展,“強監管、防風險”成為兩大關鍵詞。
《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3687.2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64%和6.91%。從全球可比較口徑看,上一年非現金支付筆數同比增長47%,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
支付牌照縮減至255家
移動支付領域,商業銀行處理移動支付業務257.10億筆,金額157.55萬億元,同比增長85.82%和45.59%;支付機構共處理業務970.51億筆,金額5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47%和132.29%。
儘管商業銀行在業務規模上佔優,但業務筆數上,支付機構是銀行的3倍多。銀行和支付機構筆均業務金額分別為6127.97元和525.60元,體現出支付機構小額、分散的業務定位。
經過央行登出、主動申請登出、不予續展以及續展合併等因素,支付牌照從原來的270家縮減至255家,其中網際網路支付109家,行動電話支付47家。支付行業分化現象嚴重,年收入100億以上的機構2家,10億-100億規模9家,1億-10億規模46家,100萬-1億規模71家,剩餘機構創收能力較弱。行業人士指出,支付機構整合潮仍將繼續。
加大支付領域風險整治
在4月25日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上,央行相關負責人提示,目前除少數排位比較靠前、口碑較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實現盈利,其他大部分處於虧損運營狀態。支付機構存在巨大資金沉澱,容易被挪用於投資。一旦發現風向不對,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攜款潛逃。
針對行業發展參差不齊的突出情況,人民銀行在2014年嘗試構建支付機構風險水準評價指標,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起草評價指標體系,並邀請部分央行分支行支付結算處和非銀支付機構骨幹進行討論修訂,在2016年首次開展支付機構分類評級工作。依據客戶備付金管理、合規與風險防範、客戶權益保護、系統安全性、反洗錢措施、持續發展能力等六項監管指標和企業內部管理等自律管理指標,將支付機構分為A、B、C、D、E的5類11個級別。
評級較高的機構將在確定支付賬戶功能、交易限額和實名制核驗手段方面給予較大支援;評級較低的機構將面臨限期整改、監管談話等措施,甚至面臨停辦部分或全部業務、登出支付資質等懲罰措施。在2017年初央行備付金存管通知中也明確,將評價結果作為確定支付機構集中繳存比例的依據,給合規性強、評級較高的支付機構提供更大的空間。
2016年,央行加大支付領域風險整治。支付機構過往將備付金賬戶分散存放,既不利於對備付金進行監測也存在被支付機構挪用的風險。對此,央行建立備付金集中存管機制,規範支付機構跨行清算行為,逐步取消備付金利息。
另一方面,央行大力整治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截至2017年1月,全國範圍內摸排確認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機構239家,查處150余家,其餘仍在核查中。此外,針對電信網路詐騙,央行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涉案賬戶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機制;排查支付業務系統敏感資訊和資金安全隱患;並且加強賬戶實名制,加強個人支付資訊安全保護和資金保護長效機制。
“網聯”清算平臺已於今年3月31日啟動試運作,促使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業務本源。
此外,2016年,個人銀行賬戶改革進一步推進,《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 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 防範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落實個人賬戶分類管理制度的通知》等文件陸續出臺,初步形成個人賬戶分類管理的制度框架。改革思路堅持嚴格落實賬戶實名制,區分主輔賬戶功能實現賬戶分類管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表示,“嚴監管”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支付行業的常態。這也是監管在效率與安全的蹺蹺板下,對當前行業現狀做出的選擇。此外,支付行業集中度仍在快速提升,對比海外經驗,應警惕可能存在的壟斷風險。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