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支付寶客戶端昨天(1月5日)發佈2016年個人帳單,用戶能查到自己這一年的消費總額,以及最大一筆網購消費、最大一筆餐飲消費等單項資訊。1月4日支付寶發佈2016年全民帳單,數據顯示2016年移動支付筆數佔整體比例為71%,2015年該數據為65%。
分析認為移動支付滲透率攀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線下手機支付的習慣養成,其中千禧一代表現突出。2016年全國80後每人平均網上支付金額超過12萬元,90後移動支付佔比近92%。
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怎樣的支付習慣?便捷的移動支付是不是他們的支付首選?先看澳大利亞,《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指出由於智慧手機普及率較高,因此移動支付方式的步伐一直走得較快,早已成為消費新寵。根據2016年一項統計,超過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每週都使用移動支付,35歲以下有接近50%的澳大利亞人每週都在使用這種功能。目前澳大利亞使用移動支付方式消費平均每人每個月已經達到330澳幣,而且數字還在迅速上升,通常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在網購交納各種日常帳單時首選已經是移動支付,甚至包括一些特別的款項,例如行車罰單、學校的學費、慈善捐助、移動支付也是不錯選擇。
澳大利亞的移動支付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大家可以選擇的移動支付方式非常多,並沒有形成單一或者較少的幾種方式,而是屬於遍地開花的類型。在境內的交易當中,人們都有各自的支付偏好。胡方介紹,幾乎每一個澳大利亞的大型銀行都在致力於開發自己的移動支付整合方案,另一方面一些國際通行的移動支付方式也在搶灘澳大利亞,例如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甚至在去年的11月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剛剛作出初步裁決,不允許澳大利亞的四大銀行集體抵制Apple Pay澳大利亞之路,一時間澳大利亞各種移動支付方式滿天飛,一場移動支付的大戰在澳大利亞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再來看英國,作為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英國實現移動信號的全覆蓋比較容易,因此英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強勢不足為奇。超高的移動支付比率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包括完備的基礎設施支援,以及高度暢通的移動連通率等。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的介紹,根據visa公司2016年數字支付報道,74%的英國人都會通過移動設備來管理資金進行支付,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調查結果的18%翻了三倍。報告還顯示,有59%的英國人會用手機向朋友和家人轉賬,45%的人會在一些餐廳中使用手機支付外賣産品,而43%的人會通過移動設備購買高額消費品,比如預定度假酒店和購買電子産品,42%的人會使用手機繳納房貸按揭,41%的人會使用手機購買火車票等。58%的英國受訪者表示,2016年已經使用過無線接觸支付,這比去年增長了20%。visa的英國和愛爾蘭地區管理總監表示,由於蘋果、三星支付的打入,以及無線銀行卡發行量的增加,英國市場對於無線支付的接受度也在迅速上升。
日本也是移動支付發展較早國家,從2004年開始推廣移動支付。其中使用最普及的是被稱為西瓜卡的交通卡,使用最多的手機聊天軟體“連我”也有面向全球的支付工具,除此之外,很多店舖註冊之後,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捷支付。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連我”全球用戶過億,支付工具捆綁信用卡,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付款、收款、均攤費用等。正是因為需要綁定,或者申請一張信用卡,不少人感到麻煩不去使用。日本有不少可以二維碼支付的店舖,一般要先註冊該店,登記信用卡資訊,購物時掃要購買商品的二維碼,放到電子購物車中結算,雖然這樣可以只帶手機出門,不用攜帶信用卡,但是不少人會覺得申請或登記很麻煩,不如直接使用信用卡。日本的手機本身有支付功能,交通卡以及一些充值卡是人們已經習慣了多年的便利的支付方式,年紀大的人更是一貫的使用現金和信用卡,日本三大手機運營商在功能機時代,對手機的掌控能力很強,比如NTT DoCoMo從2004年就推出了手機錢包,整合了包括西瓜卡在內的多家IC支付卡,移動運營商主要是通過這種手機錢包,以及入股銀行的方式主導了移動支付産業鏈。
美國的情況與上面説到的幾個國家有所不同。2015年美國手機支付的交易額在傳統零售消費的佔比僅為0.2%。在美國的各大連鎖超市,基本上看不到消費者用手機進行支付,吃飯、看電影,消費者都是習慣刷卡,甚至在手機打車的新興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用戶的手機直接和信用卡綁定,沒有借助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只有少量用戶會通過Paypal支付。
為什麼很多美國消費者堅持用信用卡刷卡消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用卡提供的可靠和“誘人”的服務。美國信用卡的發行和補辦都免費,發行初始期一般都有現金獎勵政策。只要信用卡用戶在30天內舉報異常消費並提供相關證據,消費者對信用卡被盜刷是免責的,這種免責措施幾乎完全消除了消費者對信用卡被盜所帶來的損失的焦慮,讓他們覺得無後顧之憂。所以,刷卡消費依然是美國人的消費首選。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