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13枚郵票記錄13個場景

  • 發佈時間:2015-09-02 09:42: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晉麗  責任編輯:鄭夢琦

  原標題: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13枚郵票記錄13個場景

  

“夜襲陽明堡機場”原版畫稿

  

“夜襲陽明堡機場”原版畫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抗戰勝利70週年郵票圖稿

  本報記者 郭晉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的鏗鏘步伐踏響之時,中國國務院也向全世界宣佈出版一套13枚紀念郵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量最大、枚數最多的一套慶祝抗戰勝利的郵票,也是國家郵政局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精心製作的唯一一套郵票。

  以長長的聯票形式紀念歷史悲劇和勝利,從來是國家大事;以畫做史,以圖表志,以情追思,更是受難者、勝利者不可少的心之祭奠,因而有人説這套郵票是國家的紙上紀念碑。

  刻碑者,宜選大匠,何人也,李晨!

  誰知李晨?

  我和我的同事深知,在北京晚報《墨緣》週刊上,他為我們畫了近三年的插圖,他的優美的畫風,讀者早已熟悉和喜愛。

  我們知道,這套郵票,非李晨莫畫!

  李晨從北方來。70多年前我們民族千年少有之大災難肇自他的家鄉。東三省,大北方,戰火遍燃,百姓何辜?而他的族人也傷別了大豆高粱之地,流落關內。

  這是一種恥辱,也是一種永遠的痛。李晨記住了。當他成為一個軍人的時候,侵略者早已被打回老家,而整個民族屠戮血火的慘景卻在他心中難以磨滅,這從此成了他繪畫作品的一個永遠的精神之源。

  他成為歷史題材畫家,魯迅美術學院的教授。

  一個克制悲愴,

  留下壯美的歷史畫者

  李晨的歷史情懷很重,他也因此成為本報《墨緣》“大家風骨”插圖的長期作者,在溫柔體會文人古意的時候,他也會隨時被那場鐵血金戈驚醒,他因此創作了《沙飛鏡頭下的抗日》等多部抗戰作品。另外,涉及重大歷史題材的《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三)》和《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兩套郵票畫稿送審時幾乎未改,發行後,專家認可,社會反響巨大。這或許為他能接手這套“抗戰郵票”打下了基礎。

  以素描手法、黑白老照片的風格來表現重大歷史題材,更具縱深感,更有滄桑感。知道畫人物素描是李晨的長項,然而,能用鉛筆畫出具有水墨效果的素描人物肖像,在國內恐怕還沒有第二人。

  於是國家郵政局選擇了他,其實不如説他選擇了歷史。像他這樣總是沉浸在歷史追思中的人,或許是鳳毛麟角,但一個民族總需要有這樣的人。

  時間非常緊,留給李晨的只有半年多一點。從今年1月接到通知,他就找資料、實地考察、打腹稿、送審、修改,經歷了兩百多個緊張而焦慮的日日夜夜。

  整個創作,他是從大棋局大思緒上入手,在方寸上精細佈局,悲愴儘量克制,壯美卻永留人間。13枚郵票13個場景,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一瞬,再現了從1931年到1945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形象地刻畫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不屈。

  據李晨介紹,這13枚郵票的內容包括:“九一八”事變:刻畫了中國守軍東北軍面對日寇的侵略,仇恨滿腔、毫不畏懼;東北抗日聯軍:體現了東北抗日聯軍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七七事變:表現了第29軍將士抗擊日侵,浴血奮戰;淞滬會戰:體現了中國官兵抗戰到底的決心;南京大屠殺:刻畫了南京軍民被屠殺的場面;臺兒莊戰役:以臺兒莊火車站為場景,體現血戰臺兒莊的場面;《論持久戰》:以延安寶塔山做背景,主畫面為戰士們練兵之暇學習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場景;夜襲陽明堡機場:創作時,凸顯了正面人物的高大,把敵人安排在陰影裏;百團大戰:以百團大戰初期,八路軍大舉破擊正太鐵路的英勇場面為表現內容;平型關大捷:重點渲染近距離搏鬥的激烈場面,強調我軍的英勇善戰;地道戰:用蒙太奇手法,拼合了不同場景的地道,意在表現冀中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突出抗日軍民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戰略戰術;新四軍車橋戰役:刻畫了新四軍這支傳奇部隊的“鐵軍精神”;滇西抗戰:刻畫了中國軍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民族正氣。

  “一天打一個戰役”

  郵票設計中,特別是重大歷史題材,必須保證畫面中的人物、道具、場景、主題和內容不出一點差錯,否則將會在發行後出現“錯”票。雖然“錯”票在集郵者心中是“無價之寶”,但是,作為抗戰題材的郵票,重大歷史,絕不能出錯。

  李晨以考古學家的審慎去描繪它的歷史,比如“九一八事變”這枚,描繪了“南滿”鐵路爆炸瞬間,日軍開始襲擊北大營的場景。初稿原是一名戰士拿著砍刀的形象,“九一八”博物館的專家提醒説,當時東北軍武器精良,北大營士兵使用的是德式武器,砍刀並不是東北軍的制式武器,李晨於是“改刀為槍”;

  “滇西抗戰”這枚,國軍子彈袋是什麼樣子,李晨竟然也揪住不放,去博物館和老照片冊上去尋跡。當然,他更不放過國軍士兵和八路戰士服飾的微小差別、滇西南和冀中北山水的不同,甚至大戰之夜當晚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

  “東北抗日聯軍” 這枚,設計之初,沒有蘇聯紅軍,加進蘇聯紅軍後,專家説,蘇聯紅軍並沒有參加戰鬥,只是幫助東北抗聯訓練。最終決定,單獨畫三個人放在左邊,別有一種味道,表現了東北亞各個民族抗爭的大局勢;

  在創作“夜襲陽明堡機場”時,李晨不知道當時日本飛機長什麼樣?於是多方查證,最終從歷史資料中查出飛機的名稱,並在網店上找到了與名稱相符的飛機模型,買回家後用了兩個小時拼裝成飛機,擺好角度,悉心地再現。

  李晨説很感謝一直支援他的學生和朋友。當他需要還原某些場景的真實性時,就像做導演一樣,安排佈置場景,於是他的學生和朋友就成了演員。這些穿著從歌舞團借來服裝的年輕人,真的好像穿過時光隧道,頓時有了一種當年的仇恨和愛,“穿起衣裳,扛起槍,上戰場”, 那種氣勢和表情,那種入戲和感動,讓李晨也非常感動。

  在創作中,李晨也對個別場景進行了藝術加工。比如“七七事變”中,表現的是29軍大刀隊死守盧溝橋的場景,歷史上,29軍大刀隊主要戰鬥在盧溝橋鐵橋而非石橋附近,但畫面上李晨還是用了石橋的獅子來點明背景。

  這種細節的摳,和大場景的闊,後來軍事學家和歷史學家審查的時候都為之稱道。我是他的老朋友,我早就知道,這就是李晨的風格,這次為民族立碑作畫,當然非他莫屬。

  鉛筆作畫,寫實風格,一直是李晨插圖創作的主要語言。在技法上,李晨多以西方古典繪畫寫實和中國古典繪畫寫意相結合的手法,通過光影變化,凸顯中華兒女反抗不屈、誓死報國的氣場和形貌,具有一種歷史的雕塑感。

  國家郵政部門的審查過程,也可以説是一波三折。對這套郵票的整體方案有過三次調整,週期又很短,從一開始確定的8枚到最終定稿的13枚,無論是內容還是時間上,對於李晨都是極大的挑戰。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時間的緊迫,李晨需要對正在進行中的創作隨時做出調整。可以説,最後幾天差不多他是“一天打一個戰役”。

  他在完成創作、通過審查後,長嘆了一口氣對我説,這也算是對我的家鄉父老的一個交代,七八十年過去了,他們的魂魄可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