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86歲老兵收藏1600枚郵票銘記抗戰

  • 發佈時間:2015-09-02 09:36:13  來源:人民網  作者:查 睿  責任編輯:鄭夢琦

  

/晨報記者 查 睿鄭揮抗日戰爭期間為上海地下組織放哨、傳遞信件,1945年去蘇北參加新四軍後在華中建設大學和山東大學文藝係新聞班學習,曾從事宣傳工作,解放後還曾在上海靜安區委工作過。

  鄭揮抗日戰爭期間為上海地下組織放哨、傳遞信件,1945年去蘇北參加新四軍後在華中建設大學和山東大學文藝係新聞班學習,曾從事宣傳工作,解放後還曾在上海靜安區委工作過。

  抗日戰爭初期為上海地下組織放哨、傳遞信件,戰爭結束後又加入新四軍,繼續革命工作,一生幾番坎坷,退休後仍然孜孜不倦研究民間信客和郵政史……家住寧波市的上海籍老兵鄭揮,收藏有1600枚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郵票,實寄封更是不勝枚舉。

  日前,記者趕赴寧波,現年86歲的鄭揮精神矍鑠,向記者講述起隱藏在郵票和實寄封裏的難忘的抗戰烽火。

  藏有珍貴郵政特戳

  鄭揮家住寧波市中心一個小區內,家內光線略暗,最亮的房間便是他的書房。

  記者走進書房,看到桌上摞著厚厚的好幾摞集郵書刊,還有一台電腦。這兩樣物件,鄭揮每天都要會親密接觸——研究集郵書刊上最新文獻,以及上網寫部落格。“他今年86歲,玩電腦已經玩了20多年,這麼大年紀還玩電腦的人真不多見。”他的侄女鄭新對此非常佩服。

  聽記者詢問起其抗戰郵票收藏,鄭揮不緊不慢地打開身後一個文件櫃,裏面擺滿了收藏郵票和信封的文件夾,不僅擺放整齊,還分門別類地貼著諸如“抗日戰 爭”、“列寧”、“毛澤東”等標簽。他抽出抗日戰爭時期的文件夾,攤開後,小心地取出裏面的郵票,一張張地向記者介紹。“你看這張郵票,看上去是普通的3 角郵票,但上面蓋了一個特殊的郵戳,上面寫著‘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紀念’,還有日期和地點。就在當天,中國接受日本侵略軍遞交的投降書,據説蓋郵戳 的時間離典禮只有幾個小時,因此非常珍貴。”

  “這些郵票大多都是從古玩市場上淘回來的,有些珍品還是從朋友那裏置換得來的。比如這張‘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紀念’郵政特戳,非常難得。我收 藏郵票時間久了,越來越多身邊人手上有‘好貨’,會第一時間想到我,因此我的收藏越來越完善。”鄭揮告訴記者,如今他收藏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郵票 多達1600枚。

  收藏信函可作侵華證據

  雖然郵票收集已成規模,但鄭揮最得意的收藏卻是各類實寄封(即已經寄遞的信函封套或者其他郵政用品的總稱)和郵政單據等,“郵票發行量大,這些信封卻是獨一無二的,很有歷史價值”。

  “實寄封反映了很多抗日戰爭時期的日常生活,也是日軍侵華的證據。”鄭揮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封港,甬申線輪船停航,郵路阻塞,致使郵電通信癱瘓,從上海到寧波一封平信原本只需要一至二天,海上僅半天的路程,當時卻需要兩個多月才能收到。

  “官方郵政路線中斷了,民間的信客便活躍起來了,他們冒著風險,利用帆船橫跨杭州灣往返于甬申之間。”記者在一個信客投遞的商號封上看到,發上海的 信函內書寫著“你舊曆九月初五日寄我之信于十一月十二日收到,路上要走二個月另七日……各處封鎖……鎮海封鎖”,由此可見當年通郵之艱難。

  10歲時因送信愛上集郵

  鄭揮介紹説,他出生在上海,由於共産黨員的啟蒙和動員,抗日戰爭期間他家5口人參加了上海的地下抗日救國活動。1939年,他大哥、大姐發起創辦了 “海藻文藝社”並出版期刊,陸續培育了一批抗日戰士和幹部,諸如周蘇峰、金敏等相繼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他那時幫大哥送信打雜,從此便愛上了集郵。

  當年他父親工作的印書館印製了一批精裝集郵冊,打算送給客戶,後來剩下一本,父親便拿回家送給了鄭揮,這讓他愛不釋手。這本集郵冊並沒有跟隨他太 久,等到他16歲時前往山東參加新四軍,由於路費不夠,他決定賣掉集郵冊和收藏的郵票,不料遭遇奸商,收到了一筆假幣,“後來在地下黨的幫助下,籌到了 1000元,這才能最終成行”。

  據介紹,鄭揮1945年去蘇北參加新四軍,之後在大眾日報社、魯中南報社、前衛報社工作。南下後經華東局、上海市委組織部分配至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工作。1981年調浙江鄞縣工作至退休。

  鄭揮退休後專門從事郵史研究和撰寫論文、部落格,展示各種郵票印製的版別、版式、郵資,郵路和郵戳,不乏珍品,現如今已是圈內著名的集郵家、郵資研究 歷史學家。他現在仍然堅持每天撰寫部落格,並整理資料出版書籍。“我要通過研究郵票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戰爭歲月,銘記歷史教訓。”鄭揮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