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周曉陸:藝術考古教育談

  • 發佈時間:2014-12-17 10:12: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周曉陸  責任編輯:劉波

  藝術考古學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藝術考古是藝術史發展的“物化”的發現與研究學科。藝術考古教育在藝術院校尤為重要,對於科研、教學、創作都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藝術考古學應當納入藝術教育課程安排。文章闡述了藝術考古學的相關概念,並針對藝術考古學教育對象的需求和目的進行論述,並給出了藝術考古課程的設計方式,以期對藝術考古教育做出貢獻。

  大約有10年左右的光景,在中國的藝術院校以及一些普通高校的藝術專業、考古專業陸續開設了藝術考古課程,有的稱作美術考古。這説明,作為藝術考古學的學科教育已經浮出水面,不僅僅是少數研究者書齋案頭上的事情了。可是,開設課程只是形式上的事情,是否真正的藝術考古教育,以及藝術考古教育是否真正成為藝術院校的必要學科則仍然值得考慮。

  西安美術學院在全國的藝術院校中首先成立了中國藝術考古研究所,説明瞭學院對於藝術考古學科的重視。西安美術學院在碩士和博士教育層面已將藝術考古比較系統地納入教育與研究,但在本科教育階段,還只是以普及考古學內容和講授美術史的形式貫穿某些藝術考古學科的內容。下面筆者分幾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相關概念

  為了比較深入地討論有關藝術考古學科教育的問題,筆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後的討論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得以展開。這些概念,與常見的、書本教材的表達,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不同之處提供了一些筆者的思考。

  (一)關於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

  考古學是西方傳進的一門先進的人文社會學科,其不同於文獻史學,也不同於具有中國傳統的金石學——文物學。但是,考古學又和文獻史學、文物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時至今日,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研究歷史科學,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歷史科學,如果離開了考古學,就會有嚴重的缺憾。與之相倣,研究文物學,尤其是研究大致相當於中國宋代以前的文物學,離開了考古學也是萬萬不能的。

  考古學以田野操作作為其基本的學術特徵,簡而言之,就是考古學探討的問題出自於田野,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踐于田野。這裡所謂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樣式,包括了存在的環境,維持人類生命及社會的基本方式,即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當然是物化的表達),也包括了人對愉悅感的獲得。

  現在,在這裡討論一下“愉悅感的獲得和肯定”問題。個體的人乃至組成為社會的人群,受大自然環境的基本掌控,會感覺到生存空間的逼仄。個體的人和組成社會的人群,由於生産力發展水準所限制,會感到自己常常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挑戰這種逼仄和無能為力的狀態,人類是需要思想、夢想和幻想的。

  在人類的思想、夢想和幻想的範疇之內,既有對大自然、客觀環境的琢磨和開發,也有對自身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包括對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鑒、學習和模倣)。此外,這些思想、夢想和幻想就要給予人們以憧憬、舒適感,以及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當然這種希望,首先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上)。當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使人們獲得一定的物質剩餘和時間閒余的時候,人們要把這種“美”、舒適的感覺物化,這就是藝術與審美的起源。

  當人們需要了解人類適應環境、順從環境、挑戰環境、破壞環境又被環境所懲罰的歷程時,人們離不開環境考古學。當人們了解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由這些創造能力反過來為社會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改觀,人們生活狀態的多樣化,又感覺到生産、生活資料總是不夠豐富時,人們自然會應用一般考古學來了解這一歷史。與人們對於環境考古學、一般考古學需求相仿佛,人們對“美”的歷程(認知美、創造美)的探究,當然就需要藝術考古學。所以,社會上極少數人專門從事的考古學,實際上距離全體人類的歷史、生命史、生活史、審美史是密合無縫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可這一點。

  (二) 關於藝術史與藝術考古

  藝術的起源,是和人類有閒余時間思考舒適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開始。這種物化,不僅僅是通過畫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劃,不僅僅是做出三維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人身本體的各種認可,包括對異性的欣賞、對老人的尊重、對嬰孩的撫愛、對少年的引導教育;包括紋身、發飾、穿鼻、穿耳;包括運用發聲器官而産生歌唱和詩吟,也包括用軀幹、五官、肢體語言發展出的舞蹈。對人身和人群這種美的寄託,可能還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現。所以,藝術史的開端幾乎和人類社會的開端一樣古老,人們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對生命的維持之後,任何舒適感都有可能導致藝術的産生。所以,雖然個體生命會表達個體性的美感的外化顯現,但社會性人類藝術的産生並不主要是一種個體的行為,而是一種基於個體的群體的必然,由個體向群體的聚會和飛躍更為重要。

  人們定居以後,對擺脫自然的掌控、創作出豐富的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強,其發展頻率日益加快。同樣對於藝術來説,它們的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展與演進,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學的收穫可以説明這一切。

  正如人們獲得近現代生活以後,很少或很難具體考慮人們從野生動物般生活狀態時擺脫出來的那一刻,即真正成為人的那一刻,無論是環境、自身、技術獲得與創造,極少去回溯、考慮這一初期或早期的問題。同樣,在近現代藝術品類紛繁、光怪陸離、充滿激情的表達下,人們也很難去考慮藝術起源的“端點”的問題,如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端。這當然是藝術史的問題,在分門別類的藝術上,又可以區分為美術史(還可以細分水墨畫史、油畫史、版畫史、水彩畫史、漫畫史等)、設計史、工藝美術史、音樂舞蹈史、綜合藝術史。應用考古學的方法,考慮藝術的端點問題以及藝術的早期發展問題,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端點和早期的問題。

  正如人們對待新石器時代以後,文字文獻産生之後,例如,中國對於從三代直到隋唐五代,雖然文獻記載日益詳盡,可是考古學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發現、説明、解讀甚至參與重建某個歷史的片段。同樣,儘管藝術史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獻記錄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學的發現、説明、解讀,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關於藝術發展的問題,事關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

  當現當代藝術不斷甚至急切地向歷史、向傳統汲取營養,重新評價、批判、認識傳統,以傳統為一種參照以冷靜地認識現當代藝術,考古學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關於藝術教育

  人們對生活技能、生産技能的獲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廣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教育範疇之外的。例如,大人對孩童的誘導、模倣、各種教誨,在自然環境當中的趨利避害,人群當中的互相幫助,正確與人相處,包括異性間相處、同輩間相處、異輩間相處的方式和能力,一般來説,這些是非學校教育,每個人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經受這些教育。藝術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對基本美醜的辨別,對自己的舒適感的肯定以及對人群總體的舒適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這一系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誘導和觸發,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學校教育獲得的。一些觀點認為,人們的藝術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獲得的,這種説法起碼在後來就不盡準確了;也有認為藝術教育只能是依靠學校教育,這當然也是不完整的認識。

  藝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基本審美的教育,對美的認識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術教育。歌唱、舞蹈、繪畫、雕塑、設計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訓練。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個階段,大致是為了造就專門的藝術人才或者稱為專門的藝術家的,如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設計家等。至於不主要依靠學校培養的藝術天才、天籟之音等,實際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了,這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學校的外在形式,但是這一階段本身是跨越不過去的。陜北的信天遊的老歌王、不識字的“白狼”柴根,講述過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溝壑間一遍又一遍地反覆大聲吼唱;辛巴威地區的非洲石雕、木雕藝人,最有成就者,總是在精益求精,並且以對手的作品作為參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對手,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的實例。所以,把藝術教育定位於一個廣義的藝術教育,就是有一個由低級向高級昇華的過程。

  我國既然有了藝術院校或藝術系科,有了成規模的學校、課堂、教材書本化的藝術教育,自然應當非常珍視這種條件,以造就現代藝術家。可是,往往是事與願違,學校裏往往難以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家和大師,其間的問題很多。有一般教育的問題(和非藝術廣大院校的教育的問題同在),也有專門教育的一些問題,但這些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旨在討論藝術教育的作用時,著重討論藝術考古對藝術教育某些糾偏的意義和價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