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的中式金融學
- 發佈時間:2014-12-17 09:58: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波
最近股票市場熱鬧,人進人出有點2005年的架勢了,看到有經濟學家驚呼説中國股市和經濟基本面、企業盈利能力已經沒什麼關係,全看金融、政策的走勢而動,看到個帖子説,如果按照新聞聯播上領導人市場的企業類型、重點支援的行業進行投資,收益可以上幾十倍上百倍,似乎還真有點這架勢。以前有人説中國股市是政策市,現在看,這裡面已經包含了金融部分,蓋因對中國金融業影響最大的的確就是政府的各種管制和放開政策,部委下個通知就是幾萬億幾千億的資金進入某個行業,影響大了去了。
相比股市,藝術品市場是個小玩意,雖然政策關注要少很多,但和中國式金融市場也是息息相關。按理説股市繁榮,對藝術市場有影響,比如有的人不買畫而去買股票了,可也有好處,就是股票發了財的,總還要消費點什麼吧,藝術品比股票好的是,投資價值之外還有裝飾、擺譜的作用,買幾張名家名作挂在家裏,也算是投資裝逼兩不誤吧。
自從有了金融市場,也就有了專靠金融市場發家致富的金融投資業富豪,諸如對衝基金經理、投資人之類,市場好的時候是個快速造富的機器,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劇,全球性的投資資本在各地擄食,造就了一批新富,大概可以和中東、俄羅斯的資源富豪比肩,也對藝術市場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喜歡刺激性、知名度高的作品,而且喜歡從拍賣市場或者知名畫廊直接購買——因為慢慢尋找、交流和發現對於他們來説太浪費時間而且沒有必要,並且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把藝術品看作投資,買了放幾年就賣掉。
其實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2005年前後也有類似的情況,那時候從投資市場發家的一批人開始進入市場,比如劉益謙等人。同時,還有一批資源富豪崛起,常説的煤老闆之類可作為代表,他們買古代書畫、寫詩油畫、近現代書畫之類,都是買大名頭的作品。
當然,其他的實業領域的、明星娛樂業的老闆等也有介入,但是現在看還是投資市場的人進入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不僅僅是買賣作品,還把股票市場的一些關聯金融操作方法帶入到藝術市場中來,這對後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影響是很大的。可以説,中國在藝術市場的金融化實踐方面是最為激進的,後來出現的各種投資基金、權益份額交易和文交所等,都要比國外的規模大、數量多,都在嘗試用金融方式來對待藝術品和藝術市場。
中式金融學的另一個方面在於,國畫市場龐大,是因為關聯著中國式樣的禮品市場以及“灰色投資市場”。這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比如美協主席、書協主席的職位和作品價格的直接掛鉤等,都是在中國獨特的半管制半市場的經濟格局和特殊的文化環境下才有的。不過就此而言,拍賣行的出現可以説是在衝擊這種格局,因為在公開市場上的交易讓大家看到了之前的不同風格以及價格評估系統,這實際上已經在逐漸改變傳統的市場格局和價值認定標準。比如大家常説的山東國畫市場,他們的趣味和買賣方式也在逐漸改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