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怎樣從胎質釉色來鑒定歷代青花瓷

  • 發佈時間:2014-10-13 08:56:2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雲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這是周傑倫那膾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幾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無盡的韻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為了收藏界的一大熱門。鑒定青花瓷器應從胎、釉、造型、紋飾、繪畫風格、青料的呈色、工藝以及書寫款識等幾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趨勢,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樣鑒定青花瓷器便能從收藏中獲得極大的樂趣,也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由於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從明成化(1465—1488)起就開始仿製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鎮仍在燒制大量的倣古青花瓷器。作為一個收藏者,當然不會願意出高價去買“假古董”。但是,一些倣古作偽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夠以假亂真,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偽能力,如今快報《藏品》特別邀請程曉中教授分期講述青花瓷的專業知識,為讀者提高鑒賞和辨偽能力。

  從胎、釉鑒定歷代青花瓷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後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制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釉,是附著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於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由於各個時期用於燒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通過對胎、釉和製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於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

  唐代青花

  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粧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窯場集中于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裏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産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製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艷、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除一些民窯粗瓷或漿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致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