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香港2014秋拍:人氣跌 行情穩 單色釉瓷最搶眼

  • 發佈時間:2014-10-13 08:44:3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郭曉昊  責任編輯:畢曉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劉小東 《違章》(局部) (油畫)

  劉小東 《違章》(局部) (油畫)

張大千 《驚才絕艷》 (中國畫)

  張大千 《驚才絕艷》 (中國畫)

  透視香港2014秋拍——

  “看熱鬧的少了,好東西還是貴。”這是參加了今年中國香港秋拍季的行家馮先生的現場感受。在本季秋拍中,香港蘇富比依舊領銜,總成交額達29.04億港元;其次是保利香港,總成交額8.22億港元;嘉德香港則為3.43億港元。而在整個秋拍中表現最亮眼的,是來自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最終以9420萬港元刷新了單色釉瓷的拍賣紀錄。多位業內人士在受訪時表示,中國香港作為國際市場,在徵集和拍賣的廣度上跟內地相比仍有明顯優勢,而清代單色釉瓷的行情在此次秋拍後或將持續走高。

  投機客少真藏家多 精品叫好又叫座

  廣東書畫藏家馮秋泓在香港“爭”回了一張趙少昂的《九蟬圖》。“我主要關注嘉德香港,這次去,發現一般的大路貨沒人要,但精品還是很多人搶。就拿我這張畫來説,20多萬港元起拍,70多萬港元落槌,加佣金要80多萬港元。”他認為,畫家的精品跟應酬之作一定要區分開來,“對書畫要有真愛好,不能只想著投機,這次投機客少了,很多拍品都是在真藏家間爭來爭去,現場有不少熟面孔,比如跟我爭的都是趙少昂的‘粉絲’。”

  另一位資深藏家陳連勇則表示,本次香港秋拍的人氣雖不如以往,但流傳有序的頂級拍品依然叫好又叫座,“像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有幾件上千萬元的瓷器,也是因為估價比較便宜,行家比較喜歡,所以一爭就上去了。”陳連勇本人預先選了十幾件書畫作品,但一件都沒買到,因為價格超出了心理預期,瓷器也就買了一兩件。“總的來説,只要收藏時間長、品種特別、估價又比較合理的好東西,最後都能有好價錢。”此外,他還觀察到,相比內地市場,香港市場的國際性依然優勢明顯。“全世界的重要行家都會出現,拍品也是從世界各地徵集來的,無論客源還是貨源都比內地含金量高很多。當然了,中國書畫還是以內地買家居多,像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等都拍得不錯,瓷雜則沒有地域局限問題。”他説。

  年輕藝術家冒頭 藏家有更多選擇

  “夜場”一向被看做是各大拍賣行的重頭戲,此次秋拍中,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共有九位藝術家刷新了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其中,劉小東的《違章》拍出6620萬港元,成為該專場標王,而方力鈞憑藉《系列二(之四)》的5948萬港元也刷新了個人世界拍賣紀錄。與此同時,“70後”藝術家也呈現後起之秀的態勢,賈靄力《瘋景1號》拍出1180萬港元令其進入千萬俱樂部。同樣創下紀錄的還有王光樂的《水磨石2004.1.1-2004.2.5》,拍出了544萬港元,劉韡的《紫氣系列H2》則拍出340萬港元。不過,張曉剛和岳敏君的部分估價較高作品則遭遇流拍。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夜場”明星的作品基本都是華人在買。而在夜場中首次引入“70後”藝術家作品,一是因為目前一些大牌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的確超過了藏家接受能力;二是莊家和資本也需要不斷尋求新的籌碼。

  不過,有行家認為,“70後”藝術家的嶄露頭角,目前仍屬個別現象,年輕藝術家的市場還需要慢慢耕耘。如果價格一下子竄得太高,很難有人願意接收,進而會帶來流通的問題,最終容易導致有價無市。但值得肯定的是,更多年輕藝術家的冒頭會令機構投資者和個體收藏者擁有更多選擇,不必總是“炒冷飯”。

  為“拉客”拍行調整佣金、板塊

  為了跟老牌的蘇富比、佳士得掰掰手腕,立足於紮根香港的嘉德和保利本次紛紛作出調整。嘉德在香港推出古代書畫專場,算是一個新的嘗試,但並未出現北京大觀之夜的熱鬧,19件標的最終以3000多萬港元的總成交價收場,成交比率為79%。文徵明、祝允明的《吳山覽勝圖、中秋玩月詩》,拍出900萬港元;張路的《山水人物圖冊》以517.5萬港元成交;董其昌的《行書五言詩》以448.5萬港元成交。不過,蘇富比單一個書畫板塊成交額便達到4.67億港元,超過了嘉德整個秋拍的總成交額,其中張大千上世紀50年代工筆人物《驚才絕艷》以6620萬港元成交,為2001年上拍成交價的14倍。

  保利的主要調整一是將“中國現當代藝術部”更名為“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部”,正式把東南亞等地區的現當代藝術納入其中;二是設立宋代瓷器、銅器、石雕專場,理由是蘇富比、佳士得等素來不將高古放在亞洲做主力推廣,其“主戰場”一般在倫敦或紐約。而內地受相關法規約束,不能拍文物,使得內地拍賣行把香港作為面向國際的高古瓷器的拓展地,以增加其流通能力。據悉,保利還在佣金上有所調整,將原本15%的固定佣金提高到18%。不過,就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一週年之際,有業內人士透露,自貿區內藝術品服務機構正醞釀多項突破,與國家相關部門商討解決外資拍賣公司在自貿區拍賣文物藝術品及海外文物在境外與自貿區內自由流通兩大問題。由於目前不允許外資拍賣行從事文物拍賣,藝術品進來之後在中國進行預展,客戶可以進行洽談,但因為不能拍賣,很多交易再次回到境外進行,如果今後自貿區內開放文物拍賣,或將直接影響香港藝術品市場的體量。

  單色釉瓷再次刷新拍賣紀錄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最終含佣金成交價為9420萬港元,使其當仁不讓地成為香港本季秋拍明星,再度刷新了單色釉瓷的拍賣紀錄。此罐從形制來説,似屬傳統罐式,然而比例相若者此前僅見於極小形制;從工藝來説,雖然仍以“雲龍海水”圖案為主題,卻循慣例而出新奇。

  據悉,單色釉瓷器多年前就已現身香港拍場,並不斷創出高價。而在國際收藏市場中,單色釉符合西方現代美學中的極簡主義、色塊理論等對造型和色彩的純粹追求,因此風格簡約、功力深厚的傑作,往往也有不俗的表現。行家孔先生表示,往年單色釉瓷只是屬於瓷雜中的一項,但自去年起,越來越多的拍賣行大幅增加其上拍數量,還開設了不少專場。在瓷雜板塊整體表現平平時,單色釉瓷的成交情況一直不錯。他分析了個中原因:首先,見多了拍場上粉彩、琺瑯彩的雍容華貴,單色釉的集體亮相帶來一股“小清新”之風;其次,從工藝來説,由於要做到通體一色,單色釉瓷的燒制難度很大,所以流傳至今的單色釉瓷多為官窯出品,很多精品還保存在大博物館中,民間流通的相對較少;最後,很多單色釉瓷在當時用作禮器、祭器,數量本身就比實用器少,而燒制要求會更高,人們在觀念上也會認為用作禮器和祭器的瓷器門類是工藝水準最高的精品。“實際上,這一波行情的發端要從2012年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億港元天價開始,它讓許多機構和行家意識到單色釉瓷的藝術價值和市場潛力。”他説。據介紹,越早期的單色釉越罕見,市場中出現較多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

  對於收藏者來説,選擇什麼樣的單色釉瓷升值空間大呢?行家梁先生建議大家不妨關注晚清單色釉瓷。“花一大筆資金買明清官窯,可能買一兩件就花完了,而晚晴單色釉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的都有,選擇餘地還是較大的。”瓷器行家們進一步指出,雍正單色釉瓷既繼承了宋代瓷器的大氣,又發揮了清代的燒制技術特點,創新了多種新釉色,如檸檬黃、淡綠等,看上去簡潔大方、清新雅致。“黃釉、胭脂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入門級藏家可以考慮一些略有破損的單色釉瓷,價格會低很多,長期投資的話,性價比較高。”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而單色釉又與我國古代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有關。單色釉在宋代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制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單色釉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單色釉瓷器不浮、不囂、不靡、不媚,與彩釉瓷器相比,渾然天成、素雅淡凈,是公認的陶瓷製品中的“大家閨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