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大學元培學院2016屆畢業典禮在該校秋林報告廳舉行。“一個人一個專業”的元培學院學生安永睿赫然在列,作為古生物學2016年畢業生,成為北大該專業本屆的唯一畢業生。
法晚(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曾以《北大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 這個專業已6代單傳》為題,對安永睿及其“網紅”學姐薛逸凡進行了深入採訪。兩年前,穿著白色襯衣、頂著黑色學士帽的薛逸凡為了附和父母來個畢業留念,隨 手PS了一張圖書館前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結果“一個人的畢業照”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她頻繁見諸報端,成了“網紅”。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今天是安永睿穿上學士服正式告別本科生涯的日子,他的畢業照,仍是一個人。“我們這屆元培學院的學生有180多人,只有我一個選擇古生物專 業。”安永睿告訴法制晚報記者,其他同學選擇經濟、數學、物理專業的更多。而確定古生物學,是源自安永睿從小對於地理方面的興趣。
這名貴州男孩已經通過了畢業答辯,並保送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第四紀地質方向直博生。拿到畢業證之後,他將開始一段從雲南到西藏的暑期旅行。
每年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讓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這個寂寞和冷僻的專業,自從北大在2008年設立以來,總共畢業了6個學生,被媒體稱為“六代單傳”。
“我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所以,要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需等三年,安永睿説。
早前報道:(2016年05月20日)
北大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
法制晚報訊(記者 明廷寶)兩年前,穿著白色襯衣、頂著黑色學士帽的薛逸凡似乎還沒來得及笑一下,四年的大學時光就在相機的咔嚓聲中畫上了句號。鏡頭前嚴肅拘謹的薛逸凡沒有想到,就是這張一個人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讓她幾天之內成為熱門人物。
“今年6月份拍畢業照的時候,我也是一個人。”薛逸凡的師弟、北大古生物學2016年畢業生安永睿,成為北大該專業本屆的唯一畢業生。
每年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讓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到今年,其實已是“六代單傳”。古生物學生為何如此“珍稀”?古 生物專業出路在哪?冷門專業是否需要堅守?又是一年畢業季,薛逸凡告訴法晚記者,“古生物學出來的同學目前在很多行業都有,前途不差。”她希望,有一天古 生物和其他小眾專業再被提及,人們能不再以獵奇標榜。
而她如今已經修完了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的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目前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資訊學博士專業錄取,從下半年開始帶薪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前途被看好。
薛逸凡當年“一個人的畢業照”,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她在網路上爆紅
薛逸凡的師弟、北大古生物學2016年畢業生安永睿,成為北大該專業本屆的唯一畢業生
北大“網紅”
曾拍一個人的畢業照 已在美國成準博士
當《法制晚報》(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時隔兩年之後再找到薛逸凡時,她已經修完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 成了準博士——4月14日,薛逸凡正式選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資訊學作為她的博士專業,研究方向為癌症信號網路,從下半年開始將攻讀博士學位。
談及兩年前的網路爆紅,薛逸凡自言難忘,“一個人的畢業照”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自己頻繁見諸報端,到現在都覺得意外。當時為了附和父母來個畢業留念,為不顯無趣才隨手PS了一張圖書館前的“合影”。沒想到的是,這一曬,引來了同學和外界如此大的興趣。
面對採訪,薛逸凡不下百次回答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古生物這樣一個生僻專業,有沒有考慮過就業?”
“就是特別想學這個專業,我來元培學院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圓兒時對古生物喜愛的夢。”薛逸凡對古生物的興趣,簡單又執拗。
“珍稀”專業
2008年創立至今 古生物學“六代單傳”
與薛逸凡類似,本屆畢業生安永睿也是個十足的古生物迷。他從小就喜歡地理、化石方面的知識,樂此不疲。
為什麼讀這個專業的學生如此之少?作為古生物學本科專業設立不久後選擇就讀的學生,薛逸凡認為這可能與大家對這個學科的了解不足有關。“即便在 北大,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古生物學專業,在很多同學認識當中,這個專業跟考古專業差不多,以後賺的肯定不多,成為女博士、女學霸戀愛都難。”
“大家可能比較喜歡就業面寬的專業,就像很多人從事經濟金融一樣。”劉樂也是古生物學畢業生。他分析,古生物學暑期時常需要頂著高溫去野外採集化石,看起來會比較累,應該也是就讀人數少的原因之一。
“一人一個專業,交際會相對較少,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閉塞無聊吧。”安永睿説,古生物學專業和北大地空學院一起上課的機會最多。在北大地空學院,一個年級50來個人,女生往往不到三分之一,確實,工科加冷門讓他約會女生的餘地不是很大。
事實上,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的畢業生都是一個,目前已是“六代單傳”。“我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安永睿透露。
有所不同
學生在各個學院學習 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據法制晚報(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了解,薛逸凡、安永睿等能夠一人“獨享”一個專業,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 機制有關。據了解,元培學院作為北大第一個非專業類本科學院,通過對學生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學習制度 上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模式。
“通俗地説就是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到了高年級學生再結合個人興趣與規劃選擇具體專業。”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大古生物學專業從設立之初,就從學科交叉角度設計了全新的培養方案。
安永睿説,作為跨學科專業,修讀古生物學意味著他們既要修地質學的專業課,還要修生物學的專業課,所以元培學院本身並不開課,他們要到在各個學 院的課堂上學習,“比如植物生物學要和生命科學學院的同學一起,生態學要和城市環境學院的同學一起,沉積岩石學則要和地質係的同學一起……”至於課堂人 數,少的時候十幾人,多的時候能有上百人,從來都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當然,薛逸凡和安永睿也能感受到一人一專業的幸福。“元培每個專業都設有課程指導老師,而且因為我們專業人少,所以跟專業負責老師的聯繫較多。如果有問題上報,老師們也比較重視。”薛逸凡本科關於“魚龍”的畢業論文能夠發表在美國一家權威業內期刊,多少得益於此。
安永睿欣喜于古生物學專業彈性靈活的課程安排、自由探索的無限樂趣。“每學期開始階段都會和指導老師有比較深入的交流,在課程選擇和研究方向上能夠靈活調整;有什麼好的科研項目,學校在經費、指導上支援力度很大。”
此外,古生物學在科研方向上空間較大,“我很享受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樂趣。”
未來出路
各校招生人數仍有限 學術型人才就業不是問題
目前,國內只有北大、南京大學等開設了古生物本科專業,且招生人數有限。雖然人少,但該專業的學生很受學界和市場青睞。
“古生物學出來的同學目前在很多行業都有,前途不差。”薛逸凡談及古生物專業學生畢業出路時表示。
而除了已經成為準博士的薛逸凡,本屆畢業生安永睿成功留校,成了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直博生;古生物學專業第一人張博然則早在2010年就拿到了伯克利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薛逸凡説,國內許多相關研究單位都迫切希望引入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本科生到本單位深造。雖然古生物學專業人才需求量不多,但在理論與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畢業生不僅可以從事古生物學基礎研究,在石油、煤炭等能源工業方面也大有可為。
課程指導老師劉建波曾在一次宣講會上指明瞭古生物學畢業生的四個去向:高校,主要是開辦地質類專業的高校;研究院、所,如北古所、南古所、地質所、地科院等;公務員和其他事業單位,如國土資源部門、博物館等;企業單位,如合資外企、能源中企、地礦部門等。
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建波則表示,古生物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當初設立本科專業就是為了培養學術型人才,它不是面向生産的。又因為跨學 科的緣故,學生在生物基礎的掌握上會比較紮實,學術上也能接觸到更多學科的前沿成果,學生在深造階段方向會更多。北大為此也制訂了很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針對學生就業,劉建波説,古生物的跨學科特性決定了它選擇很多,因而就業不是問題。加之近年全國各地博物館建設高潮疊起,研究展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相當大。
冷門專業
在美國鮮有質疑聲 “希望小眾專業不再以獵奇標榜”
儘管如此,古生物學相比大部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仍相對狹窄。
“古生物本就不是一個就業型的熱門專業,大部分學生會繼續深造做研究。”薛逸凡稱,即便在科研領先的美國,這也算不上熱門專業。“美國諸如此類 的小眾專業、交叉學科非常多。大家也覺得很酷,很有意思,但基本沒有另類的説法。”此外,美國古生物類專業一般挂靠在地質係下,或者更多的和進化生物學專 業一起成立進化與環境學院。
值得深思的是,在美國諸如古生物這樣的冷門專業鮮被質疑,公眾普遍對這類稀缺人才報以極大肯定,認為他們的工作會造福人類,能更好地構建未來。
為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就曾聲援: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價值的。從學術傳承和創新的角度看,冷門專業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對當前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流行的功利主義具有警醒意義。
“當教育資源有精力從帶動經濟效應最直接的專業分流到基礎學科,這本身就是社會成熟進步的標誌。”薛逸凡認為,各個學科有各自的特點,古生物的人才需求本身相比熱門專業就少很多,且碩士及博士專業很多院校都有開設,學員數量和學科本身的人才需求還是平衡得不錯的。
薛逸凡希望有一天古生物和其他小眾專業再被提及,人們能不再以獵奇標榜;同樣,想進入小眾專業領域的新鮮血液,能不再顧忌他人眼光,自信地選擇想走的路。
文/麗案調查工作室
實習記者 明廷寶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