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53.7%受訪者認為18-30歲是人生最艱難時期

  • 發佈時間:2016-02-02 07:58: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漫畫:金 艷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何珊君提醒,18~30歲這個時期,人的精力、體力都是最好的,應該充分發揮身體優勢,再苦也不能被打垮,這也正是歷練意志力的最好時期。“這個社會有著各種誘惑,意志不堅定者可能會墮落,踏上不歸路。而選擇正道,當時可能極其艱難,但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這個社會也為正道提供大量的機遇與出口。堅持與努力是度過人生艱難期的最好選擇”。

  近日,有文章指出,在18~30歲的青年期,人們常常面臨眾多變化卻又無法確定自身的角色,很多人因此感到迷茫無力甚至艱難。而有人則認為人生的每個時期都非常艱難,每一階段都有需攻破的難關。對此,公眾如何看?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3人的調查顯示,53.7%的受訪者認為18~30歲是人生最艱難時期。工作壓力大(59.8%)和經濟收入低(55.1%)被認為是導致人生艱難的兩大主要原因。85.9%的受訪者自信能克服艱難時期的困難。55.1%的受訪者表示度過艱難期的方法,是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肯定自己。

  受訪者中,80後佔48.6%,90後佔24.0%,70後20.4%,60後佔5.7%,60前佔1.1%,00後佔0.2%。

  27.0%受訪者坦言自己18~30歲時尚未進入成人角色

  到底什麼年齡段是人生最艱難的時期?調查中,53.7%的受訪者認為18~30歲是人生最艱難的時期,37.0%的受訪者則表示31~50歲才是最艱難期,3.2%的受訪者選擇0~17歲,2.8%的受訪者認為50歲以上是人生最艱難時期。

  90後王勇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人生“最艱難的時段”。“啥都沒有,一切從頭開始。畢業兩年,辭了第一份工作,兩個月前剛到現在這家公司做銷售,看起來也不穩定。生活很拮據,各方面都未達到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他認為這個艱難時期還會持續兩三年。

  1981年出生的胡彥強回憶,自己人生最艱難時期在20多歲時。“我2003年剛從大學畢業,在北京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也不願回鄉發展,就住在北五環的平房裏,到處投簡歷面試,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心裏很煩、很焦慮,為逃避壓力天天玩網遊。後來勉強找了個技術員的職位,但對那份工作不感興趣,好多東西也不會,惴惴不安。那幾年對工作、對生活都很厭煩,那種感覺特別恐怖”。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何珊君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可能是最艱難的時期,18~30歲剛踏入社會,在物質及智識方面的積累與人生閱歷、經驗都不夠,又遇上社會快速轉型期,就會面臨職業選擇、工作發展及經濟方面的壓力。而在30~50歲階段,很多人又會遇到事業發展、婚姻家庭問題,尤其是女性,可能面臨因社會急劇變動而帶來的婚姻危機,及子女成家立業的問題。到了50歲以上,人們則會因身體衰老而面臨養老、疾病困擾等問題。

  調查中,52.5%的受訪者確認自己在18~30歲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成年人角色,27.0%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在這一階段還尚未進入成年人角色,20.5%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

  王勇認為,從年齡來講自己早已是成年人,但在經濟獨立、擔當能力、自我認知等方面,又非完全的成年人。“每月5000元工資,有時入不敷出,大事還得依賴父母。對自己適合做什麼、怎樣發展都不清楚”。

  雖然人生中的艱難可能無處不在,但調查中,仍有40.3%的受訪者表示現階段的生活狀況與以往相比變得更好了,37.5%的受訪者認為生活沒有太大變化,僅15.3%的受訪者認為生活狀況與過去相比變得更差了。

  工作壓力大、經濟收入低是感覺艱難的兩大主因

  1974年出生的張敦文(化名)談到人生最艱難期時表示,在沒有明確發展方向時最艱難。“無方向感,無明確目標,會帶來很多麻煩。我20歲出頭便去珠三角工廠做一線工人,工資低、工作時間長而且活兒很辛苦,那時對人生完全沒有規劃,只能維持基本溫飽,想改變但不知如何去改變”。後來,他通過幾年努力,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通過和朋友聊天,慢慢有了創業的想法,但更艱難時期也是在第一次創業時。

  “2004年我與人合夥在東莞辦了一家五金廠。但那時只明確自己要創業賺錢,但對如何管理公司、把公司運營到何種程度,其實是很模糊的。正因為沒有清楚認識,在生産效率、産品品質方面都沒能把好關。到了2006年,珠三角有個小規模的工廠倒閉潮,很多外商臺商都倒閉了,我們廠因為接不到訂單,也就倒閉了。由於我是工廠發起人,有的合夥人在廠倒閉後要求我歸還本金,而我手裏完全沒錢,還欠了一大筆債,那時真是最艱難的。”他回憶道。

  哪些因素導致受訪者感覺進入人生艱難期?調查顯示,工作壓力大(59.8%)和經濟收入低(55.1%)是兩大主要原因。

  受訪者感覺艱難的其他原因還有:無明確的發展方向、迷茫焦慮(32.6%),晉陞空間窄(32.3%),生活環境惡劣(29.0%),感情不穩定(28.0%),家裏老人身體不好(22.2%),學習能力差(18.4%),人際關係處理不好(17.3%),孩子養育出現問題(16.6%),沒有來自家庭的支援(16.0%),自我認知角色混亂(14.2%)等。

  何珊君分析説,當下人們普遍存在的人生艱難感也與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飲食不安全、房價高、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醫療問題等,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會放大人們的‘艱難’感受。而整個社會道德信仰的缺失與價值觀的衝突,也是現在年輕人感到迷茫的原因”。

  60.8%受訪者認為現在的自己更能承擔責任

  在艱難時期,人們通過哪些方式克服困難、排解消極情緒?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選擇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肯定自己,45.4%的受訪者會找朋友傾訴,36.4%的受訪者選擇等待時間治愈,26.8%的受訪者會尋找父母幫忙,19.7%的受訪者會尋求專業諮詢。

  胡彥強説,他在最艱難時期並沒有找人傾訴,“都是靠自我排解,玩遊戲、K歌。父母幫不上忙,也不想讓他們擔心。因為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我就辭掉了工作,自考心理學本科和諮詢師,換了一份工作。之後,整個生活及心理狀態都煥然一新了”。

  王勇説,他在感覺艱難時,在情緒調整方面基本依靠自我暗示,在大事上會尋求父母幫助,“比如成家立業之類的事,肯定還需要父母贊助。但在遇到困難,有消極情緒時,我就會通過一些心理暗示,保持樂觀的心態”。

  張敦文認為自己能克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朋友幫助。“我現在很感謝當時幫我的朋友,第一次創業失敗後,一個在江蘇做陶瓷生意的朋友邀我去他公司做銷售,現在公司在西南地區的銷售都由我負責。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態,我是很滿意的,對未來的發展也有了明確的方向”。

  在能否解決好艱難期的困難這個問題上,63.5%的受訪者認為也許能,22.4%的受訪者認為完全能,5.1%的受訪者則認為無法解決,9.0%的受訪者選擇不好説。

  與此同時,較以往而言,60.8%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自己更能承擔起該負的責任,58.4%的受訪者自認能獨立做出判斷和決定,54.6%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經濟更獨立了,44.0%的受訪者感到自己價值觀變得穩定,39.8%的受訪者的自我認知更清楚,36.9%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現在能夠應對外部的變化,33.6%的受訪者表示能夠自我解決情緒問題,30.9%的受訪者表示感情變穩定,30.2%的受訪者的人生目標更明確,25.9%的受訪者人際關係變好了。

  何珊君認為,面對艱難時期,我們需把握好自己的內心,用行動力和堅定的意志克服困難。“不僅要設定人生目標,還需加強行動能力,在智識成熟度、技術能力方面要練硬。剛進入社會的青年,需要有這些過硬的條件作為敲門磚。比如你想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除了從法律院校畢業,接受若干年的法律專業的系統訓練外,還要認真準備司法考試、考律師資格證,一步步去做,自然也就沒時間迷茫。我年輕時也經歷過許多坎坷,但都咬牙挺過來了,意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何珊君認為,年輕的時候應該盡力去拼,18~30歲這個時期,人的精力、體力都是最好的,應該充分發揮身體上的優勢,再苦也不能被打垮,這也正是歷練意志力的最好時期。

  除了自身的行動力與意志力,何珊君也建議青年與家人、朋友進行良好溝通,尤其是師長輩,這種溝通不僅是向他人學習社會經驗,也是排解自身情緒的途徑,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心理壓力。“良師益友能使人找到正確的方向,所以要交益友而遠離損友”。

  她告誡年輕人一定要走正道而不要踏入邪道。“這個社會有著各種誘惑,意志不堅定者可能會墮落,踏上不歸路。而選擇正道,當時可能極其艱難,但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這個社會也為正道提供著大量的機遇與出口。哪怕做最苦最累的活,只要是正當勞動讓自己活下去,依然是讓人尊重的。堅持與努力是度過人生艱難期的最好選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