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古玩行緣何賣假不退貨

  • 發佈時間:2015-09-02 09:39:18  來源:人民網  作者:劉嘉  責任編輯:鄭夢琦

  這些年,古玩交易糾紛屢見不鮮。古玩行這種“賣假不退貨”的行規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一些媒體也經常報道古玩行的這種規矩。然而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古玩行究竟緣何有這樣的行規呢?

  “賣假不退貨”的行規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被曲解的看法,而且現在還被很多無良商人利用,以此來欺詐收藏愛好者,所以搞得古玩市場烏煙瘴氣,讓喜愛傳統文化的人們不知所措。然而事實根本不是大家想得那樣。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為什麼古玩行不退貨。

  過去的古玩行,一般不懂古玩的根本不會買古玩,即使買也不是現在的那種買法。這就好似那些不懂車的人一般不敢買二手車一樣,因為您不知道這輛車原來的歷 史、曾經出過什麼故障。買的時候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開一段時間就有可能出毛病了。那些懂車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掌握鑒別技能,會聽發動機、會看外觀, 也會根據車況給出自己的價格,所以他們不怕買二手車。

  古玩也是這樣。稱得上古玩的物品本身就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即使有損壞的地方也正常,只要買的時候仔細看好再出手就可以了。有時,東西賣出去的時候確實沒有損傷,但買回去後壞了再回來退貨,古玩商是不給退的。

  也有一些內行買家,東西弄壞了之後找人修好再回來退貨。還有一些人純粹就是為了謀得利益而退貨,比如一把鼻煙壺,蓋子本來是純金的,買家在退貨的時候換 成了一個鎦金的蓋子。因此這種依靠口頭協定的行業,在退換貨問題上是説不清的。我曾聽老人講,有人把真古玩買走後進行倣造,然後拿著偽造的假古玩找商家退 貨。綜上種種原因,古玩商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為了防止這樣的騙術,才制定了“不能退”的行規,而不是現在有人誤傳的“賣假不退貨”。實際古玩交易,如果是 不熟悉的客人,您出了這個商店就表明這次交易完全結束。拿著商品再回來找商家,不叫退貨,叫重新交易、物權完全轉讓。雖然這件東西曾經是商家賣給您的,但 這也是您拿著東西回來賣給商家。

  其實不只是古玩行有這樣的規定,就是目前的金銀珠寶行業也沒有完全實行“三包”,因為商品一經出手,很難鑒定商品損壞是消費者的過失還是産品品質問題。

  過去古玩行賣假貨是有先決條件的,即買賣雙方在專業技能上不相上下。無論買家或賣家,在交易過程中,誰技高一籌誰就是贏家。有這樣一句話“褒貶是買主 兒”,購買者眼力比商家高,能充分了解想買物件兒的情況,便能找到貶低這件東西的方式。假如您不懂這件物品,那樣的話連毛病都不會挑,還怎麼談殺價兒啊。 所以“買的比賣的精”在古玩行裏就變得順其自然了,與俗話講的“買的沒有賣的精”正相反。也正因如此,經常有買家想方設法給賣家設套兒,為的就是撿漏兒! 與現在不同的是,那會兒的消費者多是強勢群體,再加上消費者多少都是有背景的人,商家不吃虧、不被撿漏就已經是萬幸了,根本不敢賣假。那麼,有這樣的買 家,那假貨賣給誰呢?

  老人們説了,過去古玩行中的假貨通常賣給兩種人。一種被稱做“洋莊兒”生意,這種交易中客人都是眼力比較差的洋人。無論他的外交手段有多強,在古玩行這都玩兒不轉,買假貨也不能退;另一種則是賣給同行之間。這同行間也是誰都不服誰,同行是冤家,多多少少還會有些過結。逮著同行串貨的機會,賣誰個假的,那算買家學藝不精。而賣假貨的在行裏也算是揚眉吐氣,並且還會被行內傳為佳話(我把另外一個眼力好的人“打了”)。 當然,賣的時候也不提真假都是自己看。買的時候是想撿人家的漏,最後卻買一假的,也不好意思退了。

  所以,過去“賣假不退貨”的行規是有前提的,對行內人適用,對行外人是不會賣的,更不是當今賣假的藉口。而所謂的退貨扣10%更是後來的做法,這起初也是熟人間的一種退貨方式,10%對商家 是心理上的一種補償,對買家也是一個小小的警示。不過這個規矩也被一些不良商人利用。一件假貨賣出80萬元,知道客人可能要退貨,做好準備給人家退了,就 賺那8萬元,賣出十次也就賺出80萬元了。

  古玩是文化行業,真正的古玩商不可能有那種混帳規矩。因為知識和信用才是古玩從業者的生存之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