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人們看法不一樣

  • 發佈時間:2015-08-24 08:57: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人們看法不一樣

  失母男孩的眼淚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人們看法不一樣

  失母兒童春花、桂花和爺爺奶奶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人們看法不一樣

  兩個失母兒童在和表兄弟們吃飯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人們看法不一樣

  小姑娘盼著媽媽趕緊回家供圖/新華

  “‘逆境出人才’這句話是老師想對你説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贏得成功……”在張明(化名)的學生手冊上,班主任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張明,邵陽縣黃荊鄉的一名12歲的學生,7歲的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和張明一樣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在黃荊鄉總共有123個。2012年,經過媒體報道後,黃荊鄉由此得到了一個別稱“無媽鄉”,而在那時的報道中,貧困是造成“無媽鄉”現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三年過去後,當地的貧困現象有了明顯改變,政府與民間對黃荊鄉留守兒童生活的關注和幫助也顯而易見,但是到現在為止,123名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除了有三個父親再婚找到了後媽,余者在家庭生活中仍然處於無媽的狀態。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呢?除了總是被媒體提及的貧困以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原因呢?在對“無媽鄉”的調查中,北青報記者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

  “我不會再捐助他們了,因為他們現在有了一種依賴的想法,不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未來。”網友“殷勤”,邵陽市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經幫扶過黃荊鄉貧困農民的志願者。

  事實上,“貧困”的歷史和現實帶給了很多“無媽鄉”農民保守、封閉的思想觀念,反過來,這些觀念又讓他們失去了改變自身命運的遠見,現在擺在政府和志願者面前的是這樣一個難題:如何在經濟扶貧的同時去實現觀念思想扶貧。

  需要面對的“逆境” 媽媽帶走姐姐丟下我們

  邵陽縣黃荊鄉大付村的一處山洼內。14歲的張月和12歲的弟弟張明,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看到自己的爸爸了。

  8月13日這一天,姐弟二人坐在土屋條凳上,看著那臺14寸彩電電視。昏暗的房子裏沒有開燈,從屋門外零散透過來的陽光,使得正在播放娛樂節目的熒屏,看上去不是那樣的刺眼。

  距離電視不遠,堆放著一些書本,其中一本是張明的學生手冊。手冊裏寫著老師的話:“‘逆境出人才’,這句話是老師想對你説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會成功……”

  張明是不願意提起自己的“逆境”的,甚至於一提那些逆境中的事情,他便會不停地流淚,及至把頭低下,除了抽泣不再發出別的聲音。而張月則會靠在門框上,望著遠山,一言不發。

  在失去媽媽的家庭裏生存,這便是他們所處的“逆境”。5年前,他們的母親帶著他們的親姐姐離開了這個家。“媽媽也要帶我們走的,但爸爸不讓,還吵了起來,後來媽媽就帶著姐姐走了。”張月説。

  張月記得媽媽是貴州人,開始的時候媽媽和爸爸在外面打工,後來爺爺病了,夫妻二人回到家中。在張月看來,媽媽不想只留在家裏照顧爺爺,再加上家裏實在沒有錢,所以才會離開。

  大付村的婦女主任説姐弟二人的爸爸身體不好,當時家裏掙錢的重擔全部落在了他們的母親身上,再加上病重的爺爺,一個女人無法承受這樣壓力。現在,家裏只能靠他們的爸爸在縣城附近打一些多則一月,少則幾天的零工來維繫。

  如今,大部分時間,他們二人相依為命,在這個老房子裏等待父親帶著錢回來,那個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能夠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吃點肉了。而在平常日子裏,兩個人吃的只是姐姐做的米飯和炒青菜。

  眾説紛紜的謎團

  媽媽為什麼離開?

  根據邵陽縣政府提供的資料,在黃荊鄉,像張月姐弟這樣失去母親的孩子共有123人,其中,母親離家出走的孩子所佔比重最大,共53人。余者,父母離異的有51人;母親死亡的10人;父亡母嫁的7人;父母雙亡的2人。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多的失去母親的孩子,黃荊鄉才有了“無媽鄉”的別稱。

  而對於那些所謂拋棄孩子的媽媽,站在不同角度,人們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當記者問及張月和張明是否憎恨自己的母親時,張月輕輕地點了點頭,張明則沒有説話。但當問及他們是否希望媽媽回來時,兩個孩子都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而在另一個“無媽”之家裏,72歲黃成表達了對離家兒媳的不滿。“她很懶,什麼也不做。”這位帶著兩個孫女生活的爺爺説自己的兒媳婦在外面打工,長了見識,認識了很多人,愛玩愛花錢。女人的心思也變了,喜歡上了別的人……但是,他的鄰居、一位老嫗説,黃的兒媳很聰明,也很能幹、聽話,是一個很好的女人,離家的原因就是生活過不下去了。

  更多時候,這種對離家母親的矛盾認識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家庭裏。在郭靈家中,這位63歲的老太太提起已經回老家的兒媳婦時,言語中也充滿了矛盾。時而説自己和兒媳婦關係很好,自己很喜歡這個兒媳婦,時而又説兒媳婦比較懶,不愛幹活兒。

  在這位老人的嘴裏,她是希望自己的兒媳婦回來的,但是兒媳婦給她兒子的回話,讓她心寒:“兒媳婦電話裏讓我兒子不要找他,否則她娘家人見到會打他的。”

  北青報記者在黃荊鄉的採訪中,人們對於離家出走的媽媽總體是兩種評價:在無媽的家庭中,對於這些媽媽,基本上是傷心,甚至於氣憤的;而對於外人來説,這些媽媽的出走,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同情的。

  為什麼對於“拋棄”孩子的媽媽會有不同的認識?又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現實,讓這些媽媽離開了自己的孩子?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貧困陰影下的婚姻

  花錢通過媒人找媳婦

  “黃荊嶺,石頭殼,缺水少田,光棍多,討十個媳婦,五個跟別個。”這是流傳于黃荊鄉的一句俗語,它也反映了大多數人對於“媽媽離家出走”原因的認知——貧窮。

  根據邵陽縣政府提供的一份材料來看,黃荊鄉位於邵陽縣中西部,是貧困縣裏的乾旱鄉,地處高寒地區。

  黃荊鄉是有名的乾旱死角,以往每逢乾旱要靠從縣城送水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境內資源缺乏,除了長鄉村的大理石資源外無任何礦産資源。全鄉貧困人口有4890人,佔總人口的23.28%,2014年底每人平均年純收入為5320元。

  在這種環境下,“找老婆”成為了當地貧困戶的一大難題。很多貧困戶為了給兒子討老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便採用了最為直接的方法:把錢給“媒人”,“媒人”帶來外省的媳婦。

  郭靈就是採取這樣的方式給自己的大兒子找到了媳婦。她的大兒子1976年生人,用郭靈的話説,性格內向,比較悶,再加上家中貧困,因此30歲還沒有結婚。據郭靈説,後來他們在邵陽縣外村找了個媒人,給了“媒人”5000元,這個媒人給兒子“介紹”了一個1985年出生的媳婦。

  郭靈説,媳婦來自陜西一帶,由於她的娘家不給戶口本,因此一直沒辦結婚證。起初夫妻二人在外面打工,後來兒媳回婆家生孩子,生完第二個兒子後就走了。從結婚到離家,兒媳婦也就待了四年的時間,至今兒媳婦已經走了6年。

  據郭靈介紹,兒媳婦走的時候正是郭靈在城裏治療癌症的時候,她走時並沒有打招呼,而後來兒子在給兒媳通電話後才知道她是讓娘家人給帶走的。郭靈説,直到兒媳婦離家,夫妻二人也沒有領證。

  除了這種“付錢給‘媒人’,由‘媒人’帶來媳婦”的形式以外,也有村民是直接花“大錢”作為聘禮,娶一個兒媳婦,而這個兒媳婦甚至沒有成年。黃成家便是這樣。他稱當時給了親家萬餘元的彩禮。當時,兒媳不到15歲,直到她成年以後才正式結婚。而現在這個兒媳婦已經回娘家了,留下的除了在廣州打工的“前夫”,還有就是兩個女兒。

  “這些走了的女人往往都來自外省,家裏也都很窮,她們出來就是為了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原本就沒有感情基礎,她們一看男方家也這樣,自然就不願意在這裡熬下去了。”黃荊鄉里的一位村幹部説。

  難以改變的觀念

  走出山村但也難以融入城市

  63歲的郭靈現在住在二兒子家中獨自撫養4個孫子,其中兩個是失去老婆的大兒子的,另外兩個是二兒子兩口子的。二兒子的家是一棟二層小樓,雖然裏面擺設簡陋,但是小樓外面貼著墻磚,還有水泥鋪就的院子;二兒子家旁邊不遠處就是大兒子的家,破門殘窗,屋裏黑漆漆一片,樓外空場堆著幾堆柴火。

  郭靈得過癌症,歲月的折磨又讓她變得駝背,總是佝僂著身子,無法做那些重體力的勞動。幸好還有在幼兒園裏工作的女兒能夠不時回來幫助她照看一下這些孩子。

  郭靈希望能夠給自己失去母親的兩個孫子再找個媽媽,她也跟大兒子説過,但是大兒子始終沒有這個想法。在郭靈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在株洲做製衣工的大兒子受行業不景氣的影響,掙錢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大兒媳的離家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他一直不願意再找媳婦。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黃成家裏。72歲的黃成説,自己的大兒子在廣州做建築工,一年下來最多可以有幾萬元的收入。但是他沒有錢再找一個媳婦或者把已經走了的“媳婦”找回來,他解釋説廣州打工不容易,而大兒子還要喝酒、抽煙,因此沒有錢給家裏。

  “這些原本出生在貧困山區的男人一到城市裏便有些不知所措了。”邵陽縣的一位工作人員説,這些貧困山區走出來的男人,由於長期成長于一個閉塞、落後的環境之中,再加上知識文化的缺失,使得他們觀念封閉和保守,進入經濟發達的城市後,依然處於邊緣狀態,更多時候是自我保護和自我謀生,缺乏一種進取和改變生活的精神。

  “他們真正需要改變的是過去貧困帶給他們的傳統觀念,承擔起一种家庭責任,而不是生活在過去之中,不斷地自卑和逃避。”這位同樣從邵陽縣一處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大學生官員説。

  走不出的怪圈

  經濟捐助助長“等靠要”思想

  需要改變觀念的,並不只是打工的男人們。

  對於一些人來説,貧困和“失母兒童”成為了一種獲得別人幫助的“資本”。他們沒有把希望寄託于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對未來生活改變的努力,而總是通過強調“貧困”,寄希望於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來永遠地幫助下去。

  “來的人越多,送的錢就越多。”黃成的一位鄰居這樣對記者説。

  對於黃成來説,他似乎也已經習慣這樣了。他無時無刻地強調自家的貧窮:除了大兒子沒錢以外,同樣在廣州打工多年的二兒子也沒有錢,特別是今年二兒子在年初村裏打水的時候摔傷了手腕以後,家裏什麼農活都做不了。

  “那現在我怎麼沒看到你二兒子?”北青報記者問。

  “他去縣裏‘耍錢’(當地土話,指消遣、娛樂——記者注)去了。”黃成説。

  實際上,一些鄉民的“等、靠、要”,也讓曾經捐助過他們的部分志願者和愛心人士感到失望,甚至拒絕再提供幫助。網友“殷勤”就是其中的一位。

  “殷勤”是邵陽市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在2013年1月8日撰寫的《火柴行動——資助黃荊鄉“無媽鄉”愛心活動召集》至今仍然挂在名為“雲帆戶外運動俱樂部”網站的論壇上。

  他説,多年來,他不僅和朋友們一起多次去黃荊鄉探訪並捐錢捐物,還把一些孩子帶到自己家裏去住,但是2014年以後他和一些朋友便不再做這件事了。

  “很多人就想著靠我們的捐贈,而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殷勤”説他曾經想捐助一位初中畢業的孩子繼續讀書,從而改變家庭現狀,但是這家的大人只想要錢,而拒絕讓孩子再去上學。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都讓“殷勤”這樣的志願者感到無奈和氣憤。他認為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反過來加劇了他們對社會的依賴性,對這些人未來的改變沒有益處。正是為此,“殷勤”停止了對黃荊鄉的捐助。

  網友“翅膀”依然還在堅持著對黃荊鄉“失母兒童”的幫助。但是他的關注點已經從最初的物質捐助轉變到了對孩子思想、心靈層面的關注和“扶貧”。

  “如果這些孩子只是初中或者小學畢業就去打工,你到城裏也只能做最低端的工作,你永遠無法改變命運。”從事教育行業的“翅膀”認為,當地政府應該通過減免學生雜費以及其他獎勵措施來促進當地孩子的繼續接受教育。

  實際上,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黃荊鄉的教育“扶貧”。邵陽縣政府三年來在黃荊鄉投入2000多萬元新建擴建教學樓、宿舍樓、學生食堂8.9萬平方米,建成多媒體室、實驗室、圖書室等。

  但是,硬體的完善在短期內不可能消除失去母愛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能消除傳統觀念在孩子上的烙印。即便是孩子沒有輟學,很多人的成績也並不理想。青山完小的阮校長説,一些失母的孩子性格孤僻,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上學也沒有明確的目的,“有的孩子六年級還不會背乘法口訣,他們的智力沒問題,就是態度問題。”

  這種情況從小學也延續到了初中。張月和張明姐弟兩個人的學習成績都不好,儘管姐弟兩個人都表示想好好讀書,但實際上,姐姐蹲了一班,而弟弟在上課時總愛睡覺。“我也不知道,一上課就是發蒙。”説這話的時候,眼淚又開始在張明的眼眶裏打轉了。

  在張明的學生手冊裏,老師在7年級第一學期是這樣留言的:“……雖然你在課堂上能夠遵守紀律,這一點老師很喜歡,但思想太過懈怠,在學習上不要鑽營投機,那將讓你學無所成……”然而,張明第二學期的考試成績並沒有明顯的改善:除了語文和外語及格以外,餘下各科均不及格。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