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近六年被亮紅牌最多大學專業:法學生物工程居首

  • 發佈時間:2015-08-12 07:56: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景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在去年破了700萬大關後,高校畢業生人數在今年一躍達到749萬,增長勢頭不減。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教育部門及各相關研究機構對部分專業亮起“紅牌”,頻發預警。中國青年報記者結合多方數據,對在求職中競爭力有限的專業進行了歸類與分析。

  “紅牌”專業有哪些

  2014年10月,教育部通過其官方微網志“微言教育”,公佈了2012年和2013年低就業率本科專業的“黑名單”,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生物科學、旅遊管理、市場行銷、動畫、表演等榜上有名。該名單還根據地域性差異,細緻羅列了分省就業市場情況,綜合上榜數頻率最高的專業與全國榜單重合度較高。

  自2010年始,致力於大學生就業數據挖掘的麥可思研究院根據前3年綜合考量的數據,每年發佈一個本科和高職的代表性專業預警榜。該榜單中“紅牌”專業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屬於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僅次於紅牌,“綠牌”則與紅牌相反,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在過去6年的預警榜上,法學和生物工程年年都屬於“紅牌”專業,動畫、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及體育教育次之,上榜5次;英語專業4次上榜;電腦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美術學3次上榜。值得注意的是,在15個歷年上榜的“紅牌”專業中,5個是理科相關專業,4個與藝術相關。

  2011年的預警榜與前一年相比,“紅牌”專業從類目到排序均一模一樣;2015年的榜單則較上一年度的榜單變動最大,生物技術、動畫兩個專業退出“紅牌”序列,應用物理學、應用心理學及音樂表演首度上榜。

  山東大學2013級英語專業的盧馨迪同學捕捉到了這些改變。讓她感到開心的是,自己所學的專業在2014年的榜單中“由紅轉黃”。“剛入學的時候知道自己學的是‘紅牌’專業,特別後悔,簡直想退學重考了。”盧馨迪説,作為外語類保送生,她不能轉入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習,看到英語專業從2014年開始成了“黃牌”專業,就業前景相對有所改善,她才稍微放下心。

  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數據發現,“綠牌”專業每年均有較大變化,但基本均為工科專業,而“紅牌”專業較為“穩定”,變化不大。

  麥可思研究院的專家馬妍這樣解釋榜單變化的原因:一方面與社會經濟的總體情況是相關的,其次是國家政策對於産業、行業的影響,還有就是該專業總體的開設數量,是否出現某專業開設過於密集的情況,以及其他一些影響因素。她同時説,三類專業沒有具體的邊界,但是有些“紅牌”專業表現出“持續性”。

  冷門專業難找對口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解釋道:“不好就業的專業分兩類,一類是畢業生數量嚴重過剩,大規模擴招、擴建導致其成為‘紅牌’專業;第二類要看其學科的屬性,比如哲學、歷史學,這些專業本身比較小眾。”

  在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的走訪中也發現,多數受訪者認為“就業難”的專業是哲學專業。然而記者發現,哲學專業並不在“紅牌”專業榜上,僅在教育部統計的浙江省就業率較低專業中出現過一次。

  據麥可思研究院公關經理周悅介紹:“冷門專業多指畢業生規模非常小、涉及的院校數量也非常少的專業,這類專業我們通常不會納入三類專業計算。但公眾也應予以關注。”

  湖北某以理工科見長的院校2012級哲學專業的李夢琪,對未來的發展一直很迷茫,她實在想不出什麼就業方向是和她的專業對口的。大連工業大學2009級數字媒體專業的譚雪同學也説:“我的同學中沒有一個找到對口工作的,幹什麼的都有,賣傢具、進銀行、做淘寶、賣衣服,反正目前沒有成功進入設計行業的。”

  智聯招聘《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從已簽約的學生處調研得出,近四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並不對口。相比之下,工學專業、醫學及管理學,因其知識實用性較高及行業排他性較強,就業對口率均在60%以上。

  以被稱為“萬金油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在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發佈的數據中,該專業在“2014屆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主要本科專業(前10位)”中排名第8,就業和專業相關率僅為45%。愛拼網《各專業就業前景報告》顯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情況“很廣”,“教育/培訓/科研”、“金融/投資”、“房地産/建築”、“影視/傳媒/出版”均在列,具體職位包括銷售代表、銷售行政專員/助理、客戶服務專員/助理等。

  大學設非優勢專業現象常見

  華南理工大學2012級新聞學專業學生孟凡,最近正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實習。她説:“我的學校在廣州雖然還可以,牌子蠻亮,但是在外地面試,人家基本不知道華工還有新聞專業。”今年本科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俞莎同學發現,相較于同專業、就讀於以文學類專業聞名的高校的學生,俞莎“專業課縱深不夠是最大劣勢”。

  曾在北京工業大學讀翻譯係的郭雨萌,在以理工專業為優勢專業的大學讀哲學系的李夢琪,他們讀的都是學校的非重點專業。

  以傳媒方向為例,中國青年報記者用“傳媒、新聞、廣告及傳播”為關鍵詞,對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包括7所民辦學校)是否設有相關學院及專業的情況進行了統計。

  在66所院校中,近60%開設了傳媒相關的專業。7所綜合類、兩所體育類、1所軍事類及1所民族類均設立了該專業,在語言類、財經類、師範類和理工類院校中,半數及以上的院校設立了該專業,只有3所醫科學校並未開設傳媒相關專業。

  進一步觀察專業設置規模,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在上述開設傳媒專業的39所高校中,設有傳媒相關學院的有26所,僅對應“係”的又分兩類,其中5所將該專業置於人文學院等其他學院中,還有3所院校的傳媒專業作為係單獨存在。另有12所相關專業或學院皆與“藝術”字眼相關。

  理工大學設文史院係,語言院校“發展電腦”,此類現象比較常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中心一位老師認為,這一現象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結合每個學校特點去分析專業的競爭優勢。“對於北外來説,在英語這樣的基礎性品牌專業上,要繼續保持和加強培養品質,鞏固排頭陣營;在法學、電腦等新興專業上,應結合學校優勢,培養‘外語+專業’的高競爭力人才。但語言仍是畢業生的突出競爭優勢。”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不少特色院校建係辦學的初衷正是依託和發展自身原有的優勢。北京外國語大學主打國際新聞與傳播,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係以農業與鄉村傳播為特色,北京體育大學建立體育傳媒係,立足“大體育、專新聞、泛傳播、全媒體”,與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互動較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專業性不強是源於專業資源水準不夠,“資源很好就沒有這種情況了,比如清華的文科專業,水準並不低,學校性質不起決定作用”。

  (文中受訪學生均為化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