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考試有譜了,怎麼選專業才靠譜

  • 發佈時間:2015-06-09 01:30: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張蓋倫

  6月8日,劉志與全國900余萬名考生一道,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

  接下來的日子裏,他還要面臨另外一次重要“考試”——報志願、選專業。

  “文科生好像沒多少專業能選吧。”劉志是北京市海澱區某中學高三學生。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他説對專業問題感到茫然。“好像只能學經濟。他們跟我説應該學會計。男生適合當會計嗎,我也不知道。但他們就是説好找工作。”

  “他們”,指的是劉志所在課外輔導培訓機構的老師。“説真的,我都不知道這些專業是幹嘛的。”劉志搖搖頭。

  懵懵懂懂就選了專業

  4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了一項關於大學專業選擇的調查。這份1803人參加的調查顯示:38%受訪者坦言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與當初判斷不一致,40.5%受訪者表示當初對所報考的專業內容及就業情況了解不充分。

  一些已經在高校就讀的學生,曾以在論壇上整理帖子、組建志願團隊的形式,為師弟師妹們的專業選擇問題答疑解惑。因為他們從給自己的切身經歷體會到,有的時候,“專業”聽起來和學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當年填專業的時候,看到專業目錄寫著人文試驗班,聽起來很‘高大上’,我就選了。”已經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劉雯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選擇,依然覺得太過“懵懂”。沒做太多功課,也沒向師兄師姐請教,她就到了這個年輕的學院——國學院。

  直到看到課表之前,劉雯還在想著,人文科學實驗班,應該能教給她人文類綜合性知識,“類似于高中文綜那樣,多學科,跨專業,和實際生活相關”。但事實並非如此,國學院的課程更注重傳統,有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味道。劉雯大學六年的生活,基本是和各類古代經典文獻打交道,“埋首故紙堆,和現實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對專業不滿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近年來不同機構在不同時間做的調查都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自己大學所學專業“不滿”。“學生在高中階段缺少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專業,最後的臨門一腳,就顯得倉促和草率。”

  選你所愛,選你所長

  北京市朝陽區應屆生李夢瀅沒有參加高考,她選擇了出國。

  但對於專業,她也曾同樣糾結。“我在Coursera(國外大型開放性課程線上學習平臺)上學了好幾門課程,也查了很多資料,還是迷茫。” 李夢瀅不清楚的是,在興趣愛好和找工作的容易程度之間,要如何取捨。

  最後她還是“隨手”確定了一個專業,不過這並非一錘子買賣:“在我們學校,換專業還算比較容易。”

  在換專業沒有那麼容易的國內高校,專業要怎麼選,似乎顯得更加重要。

  “如果只能説一個專業選擇的依據,那麼這就是個人潛能和優勢。你要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你可以發展得更好。”儲朝暉説。其次,就需要結合自己的高考分數,做技術分析,並儘量在本科階段選擇寬口徑、開設時間較長、發展較為成熟的專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在填報志願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分數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段位”;而對於專業選擇,則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高校內,同樣名字的專業,其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可能千差萬別。 “不要望文生義,要了解專業的內涵和側重點究竟是什麼。”

  每年都會有高校就業率排行榜出爐。6月份,某網站就根據各高校公佈的2014年畢業生就業品質年度報告,對各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進行了統計、比較和排名。結果顯示,工學門類就業率最高,法學、教育學和歷史學門類就業率“甩尾”。

  那麼考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是否需要避開這些看起來“冷門”的專業呢?“就業率排行榜只能作為參考。如果大家對熱門專業一擁而上,最後的結果就是‘進校時熱鬧,出校時冷清’。”儲朝暉説。

  在熊丙奇看來,比就業率排行榜更為靠譜的,是從三個層面對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進行分析。一是專業所在行業,要了解該行業在現今人才市場的供需狀況;二是專業大類的需求,比如看看教育部公佈的“就業率低專業名單”,從中尋找決策依據;三就是了解各類專業近年來的擴招情況,不要以招生規模的大小來判斷專業的冷熱程度,一些大量招生的專業,最後學生反而“滯銷”。

  如果像李夢瀅那樣,在興趣愛好和專業的”熱門”程度之間舉棋不定,熊丙奇和儲朝暉給出的建議都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冷”“熱”是變化的,但是“熱愛”是不變的,在冷門專業當中同樣能有“熱就業”。“總之,就是不要選擇違心的專業。”儲朝暉強調。

  了解專業,從現在開始

  大學畢業之後,劉雯感到了專業給自己帶來的限制。

  她在國學院文、史、哲三個方向中選擇了歷史,碩士畢業後以“歷史專業”為方向找起了工作。她發現,招聘單位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會以“所學專業”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劉雯的一些同學也因為對國學的熱愛,進入了研究所或者高校,一門心思研究起了藏在故紙堆裏的學問。

  如果確定自己未來要走研究之路,這一專業同樣具有吸引力。但是,往往對高中學生來説,職業規劃還是一個過於遙遠的話題。

  熊丙奇表示,美國的學生從小就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拿大從十年級(我國高中一年級)開始,會向學生開設規劃類課程,培養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在中國,這一學習過程被放在了大學以後,而職業規劃的起點——專業選擇,又被壓縮到了短短二十來天內的時間完成。

  “學生應該在高中生階段,就有意識地蒐集和了解大學資訊和職業資訊,挖掘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不要等到高考結束之後才匆匆忙忙進行研究。”熊丙奇建議。

  《麥可思研究》執行主編馬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中生要增加自己對大學專業的認識,包括了解專業的學習情況和就業情況。有條件的高中生可以借助各類MOOC平臺,提前了解一些專業的入門課程,從而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和適合這個專業的學習。“建議高中生根據職業目標、結合就業前景來選擇專業,提前考慮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再根據職業目標,選擇職業所要求的專業,並通過比較設有此專業的不同大學的辦學實力和畢業生就業情況,來選擇就業前景較好的大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