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天價國際學校:每年數萬到二三十萬開銷
- 發佈時間:2014-11-02 09:21: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國際學校斂財季 李法明 繪
2014年8月,號稱上海最貴的國際學校——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開學。據計算,如果一名學生在這裡從幼兒園讀到高中畢業,總計需要花費約300萬元。
而隨著親子節目在熒屏走俏,眾多明星子女也被頻頻曝光就讀學費高昂的國際學校……
近年來,這些“洋學校”在中國市場數量不斷攀升。因為與“富二代”“星二代”、豪華設施、天價學費相關聯,也成為了熱門的社會話題。據統計,在過去12年裏,在中國大陸註冊的國際學校數量由22家激增至338家,就讀學生人數達到18.4萬多人,上漲了25倍。
瘋狂擴張
哈羅英國學校、楓葉國際學校、惠靈頓國際學校……這些名字聽起來“高大上”的學校,越來越受到北京、上海富裕家庭的歡迎,甚至蔓延到一些富庶的二三線城市。以加拿大某國際教育集團為例,1995年該集團在大連創辦了其第一所國際學校,如今已經在武漢、天津、重慶、洛陽等9個城市建立校區。該集團官網顯示,短短20年間,幼教至高中階段在校生已近15000人。
據了解,內地提供國際課程的學校有三類。第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學校,是為外國僑民提供其母語教育的學校,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第二類是中外籍學生都招收的雙語學校,如北京私立匯佳學校等。第三類,主要是公辦或民辦學校開設的國際班。
對於數量猛升的內地富裕家庭來説,國際學校每年數萬元到二三十萬元的開銷,顯然是一筆划算的投資。有家長表示:“在北京、上海這麼嚴格的戶籍限制下,與其花幾百萬買學區房還不如投資在出國留學。”
以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為例,初中部每年的學費為13萬元,高中部為14萬元,另外學生還需交納適當的申請費、建校費等。南京的吳女士,選擇讓女兒入讀了金陵中學康橋國際班,“一年的學費是6萬,書本費2000多元,加上服裝費、活動費等,一年下來也要十幾萬元”。
在江蘇常州,曾就讀過國際學校的江川説:“2001年,我在國際學校讀初中的時候,學費和建校費平均一年是18000元。”隨著學費水漲船高的,還有這些“洋學校”的入學要求。吳女士説:“幾年前只要捧著錢去就可以了,但是現在還要參加學校的英文、數學等科目考試,英文面試也能刷掉一大批人。”
“精英教育”
高昂的學費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內地的國際學校受到如此青睞呢?對家長而言,國際學校提供給孩子接受西方精英教育的機會。
“我很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他有個性,適合‘散養’,而國際高中的教育方式更適合孩子的全面發展。”江川的父母向記者説。
對很多家長來説,這些國際學校為孩子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能夠從國內競爭激烈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脫離出來,“更好地發掘天性,更加快樂地成長”。也有家長提到:“讓孩子上國際學校,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接觸到不同圈子的人,為今後發展積攢人脈。”
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國際學校,除了校園環境、教學設施、隨處可見的外教老師之外,相對西化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更是那些招生處的老師最津津樂道的地方。一位招生處老師説:“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的就是美國加州當地的課本。此外,還有馬術、定向越野、家庭日等豐富的活動。”江川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國際學校學習二胡和高胡,“經常有國內外的領導人來參觀,我們就演奏平時練的曲目給他們聽”。
在很多“洋學校”裏,教師和學生圓桌式討論或是在草地聊天的情景隨處可見,一位參加開放日的家長説:“上課的形式很豐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也有家長擔心國際教材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但是孩子的變化讓吳女士覺得:“歷史不會丟的,相反,國際班的孩子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會有同齡孩子不一樣的見地,並且他們還多了一種了解世界歷史的渠道。”
此外,適應力、獨立能力的提升是很多國際學校畢業生最大的感受。徐森畢業于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目前在美國加州讀大學的他對記者説:“高中三年全英文的教學環境,讓我過來後沒有了語言障礙,更主要是在那裏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為人處事,是來美國的一個很好過渡階段。”
理性選擇
“國際學校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無論在金錢投入還是孩子的人生規劃上面。”一位教育機構的負責人這樣感慨。
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學校還是雙語學校、國際班,讀了國際學校也就意味著他們將不能參加中國內地的高考。
此外,採訪中,國際學校的學生向記者談到最多的一點就是學校裏的攀比現象。一位培訓機構的人士透露:“現在國際學校的攀比現象嚴重,自製力差的容易被其他人帶動。所以有越來越多家長前來諮詢,想把孩子儘早送到國外去。”
另一方面,各所學校都強調,雖然學生不用參加國內的高考,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順利畢業。徐森説:“並不是輕鬆的,還是靠自己。託福、SAT等等都是要自己來考。”國際學校的學生在申請國外大學時,需要相應的託福雅思、國際課程、課外活動成績,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國外大學在錄取新生時最為看重的一點。
據記者調查,在申請國外大學時,國際高中的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並不存在“特權”,雖然在生活適應能力、思維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國際學校的背景並不能在錄取環節加分。北京某重點高中的老師説:“國際學校並非適合每個學生,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學生在語言、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上可能會面臨壓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出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家長在考慮經濟情況的基礎上,要綜合職業發展需求、各國教育制度等因素理性分析,而不能盲目跟風選擇國際學校。尤其是要徵求學生的意見,防止孩子産生逆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