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債券市場迎來信用風險集中爆發 超20隻信用債違約

  • 發佈時間:2016-05-16 10: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岳品瑜  責任編輯:劉波

  經濟下行背景下,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從民營企業到央企,信用債市場自去年以來一直在創造著不同類型的“違約史”。有券商統計,自今年初以來,已經有超過20家公司出現信用債違約。信用債作為銀行理財産品的一大投資標的,受此影響,監管層也開始加強對銀行理財産品的監管。對於投資者而言,又該如何避免踩雷?

  超過20隻信用債違約

  近期債券市場迎來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南京雨潤5月13日在中國貨幣網發佈公告稱,由於未能如期調配資金,因此無法兌付10億元債券本息。這是南京雨潤在兩個月內第二次出現債務違約。

  “同病相憐”的還有天威英利。更早時候,天威英利發佈公告稱, 5月12日到期的一隻中票的本息兌付存在不確定性,總額超14億元。這是天威係債券第六次出現違約。

  5月發佈違約公告的還有東北特鋼集團以及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月5日,東北特鋼集團發佈公告稱,由於公司資金流極度緊張,5月5日到期、發行規模7億元的15東特鋼CP002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在此之前,東北特鋼已經連續發生三次企業債違約。

  此外,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月4日公告稱,由於公司經營困難,無法按時、足額籌集資金用於付“2011年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債券”的應付利息及回售款項,構成對本期債券的實質違約。

  包括中煤集糰子公司中煤華昱、中國鐵物等央企此前也紛紛爆發違約事件。據媒體報道,國資委近期組織對106家中央企業發行的各類債券進行全面摸底,對即將到期的債券逐筆進行風險排查。截至3月底,共有82家中央企業發行債券餘額4.05萬億元,4家央企違約金額達84億元。

  據國泰君安(17.110, -0.06, -0.35%)統計,2016年初以來,已有22隻信用債發生違約。違約主體由民企蔓延至央企,鋼鐵、有色、煤炭等産能過剩行業成為違約重災區。

  監管層加緊對銀行理財監管

  受到信用債違約事件的影響,有投行人士表示,券商已然抬高了一級市場的項目門檻,要求主體評級在AA級以上;部分券商甚至拒絕接受民企項目,因為擔心其違約風險過高。不少企業因為融資成本上升取消了債券融資計劃。

  實際上,信用債的頻繁違約也與普通投資者息息相關,目前眾多銀行理財産品都有信用債的配資,在頻繁違約的背景下,投資者也很難避免踩雷。

  由於銀行理財産品只能在到期後才能明確知道是否實現了預期收益率,投資者往往認為信用債頻繁違約與自身關係並不大。

  不過,監管層也開始加緊對銀行理財産品的監管。

  據媒體報道,中國政府力推去杠桿和不斷暴露的債券違約風險,加大了銀行理財資金的安全隱患。銀監會近期向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其停止新發分級型理財産品。

  有機構人士透露,本次限制主要是針對銀行發行的優先劣後類分級理財産品,對於按投入金額不同給予不同預期收益率的“分級”産品並未進行限制;而且這次限制主要針對理財的負債端,而非資産端。

  不過,華創證券債券團隊研報認為,值得警惕的是,這次監管可能意味著銀行理財的監管拉開序幕。近年銀行理財規模迅速膨脹,以債券為主要標的的資産端收益率不斷下行,但理財成本卻下行緩慢。為了應對資産收益負債成本倒挂的現象,大部分銀行均採取了直接增加杠桿,或進行委外投資間接增加杠桿的方式來維持資産端收益率水準,在這一過程中反而又繼續壓低了債券的收益率,使得風險不斷累積。

  儘管本次監管只涉及到了佔比較小、風險相對最大的分級型理財産品,但從今年MPA考核體系的推出、前期理財杠桿摸底等政策連貫性來看,監管部門已經開始對上述風險有所擔心,加之近期花樣百齣的信用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債券個券的信用風險已經通過産品結構開始蔓延,更加重了理財市場所蘊含的風險。後續對於理財産品監管的趨嚴可能會逐步從分級型産品蔓延至平層型産品。

  投資者應提前梳理到期債券

  未來債市仍不容樂觀。據統計,2016年信用債到期量顯著高於去年同期。2015年信用債到期量約在4.1萬億元左右,2016年目前存續債券到期量已達到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23%,此外新增一年期以內債券發行還會繼續做大2016年到期債券總量。

  從即將到期的債券行業分佈看,5-7月到期的債券主要集中在電力、綜合、煤炭、石油、鋼鐵、水泥、製造業,主要是産能過剩和週期性行業。

  對於信用債投資策略,華創證券債券團隊研報認為,2016年信用債到期量增加,且多集中在産能過剩和週期性行業,企業再融資風險加劇,一旦企業外部融資途徑受阻,不能及時籌措資金,或將加速行業出清和違約事件爆發。投資者需對産能過剩和週期行業快到期債券進行梳理,提前防控,預防再融資困難引發的信用風險。

  隨著信用事件的不斷衝擊,非過剩産能行業中高評級債券將迎來投資機會。“銀行的風險偏好將進一步回落,預計商業銀行的投資取向為非過剩産能行業中高評級信用債。”中信建投債券分析師季偉傑在報告中提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