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降低公司債融資成本 服務好實體經濟

  • 發佈時間:2015-10-20 17:05:49  來源:人民網  作者:朱凱  責任編輯:張少雷

  今年4月證監會主導推動公司債改革以來,短短數月,公司債改革實踐已引起金融市場的熱議。不少發行人、市場機構為新公司債紮實推進市場化改革,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點讚”。為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健全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發揮不同交易場所的比較優勢,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需要,是我國債券市場改革的重要使命和正確方向。

  建設多層次債市新體系

  在董登新看來,之所以會形成當前金融體系“資金多、資産荒”的“堰塞湖”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足,監管和市場分割、投資者結構單一、流動性不高、信用體系和風險管理工具不健全等體制性問題和結構化矛盾突出。

  從2014年底各國國內債券餘額與該國國內GDP比重看,中國在主要國家中佔比最低,僅為56%;從我國債券市場的結構看,債券市場以政府信用和銀行信用為主,公司信用債不發達。各類政府債券、金融債佔市場規模近70%;非金融企業債券存量中又以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為主。今年1~8月,在銀行間發行的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定向工具總金額在3.2萬億元左右,其中國有企業佔比高達90%,民營企業佔比7%。

  “國有部門、準公共部門佔據了大部分金融資源,而其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難以真正緩解,信用體系建設緩慢。”董登新表示,“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公司信用債券市場,豐富債券發行、承銷和投資主體,發揮不同交易場所的優勢,讓存量資金對接實體經濟需求,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需要。”

  董登新認為,目前來看,新公司債的兩項基本制度安排,即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預審核制度,由於遵循了債券市場化改革的理念,取得了預期效果。同時,市場約束機制也在強化,積極地回應和配合了公司債改革:優質的公司債券受到市場追捧,認購倍數屢創新高;部分私募債券發行難度較大,已發行的私募債僅佔可發行數量的40%。

  降低成本服務實體經濟

  應當看到,今年以來,公司債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注重風控,並著力降低融資成本,服務好實體經濟。

  首先,非金融企業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券平均利率水準在5%左右,私募發行的平均利率水準在7%左右。根據發行人資信情況和債券期限不同,發行利率也呈現兩端分化的特徵。部分受市場認可的債券發債利率可達4%左右,低於銀行間市場同類品種;部分債券則被投資人要求以相對較高的發債利率,信用利差仍然較大。

  董登新認為,發行利率的差異主要來自兩方面因素:一是供需關係不平衡。“資金多、資産荒”造成資金對優質債券的追逐,公司債券現階段供給不足,需要加速發展。二是市場分割造成定價差異。由於投資者群體、交易結算機制的差異,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的定價自然存在差異,同時交易所市場回購市場的便利使得優質發行人的融資成本更低。

  其次,公司債發行人並未像市場所説的那樣“過於集中于房地産行業”。董登新指出,從發行人結構看,1至8月份各類公司債券中,共27家房地産企業發行了公司債927億元,僅佔全部公司債的8.4%。房地産發債企業中,64%處於行業前50名,92%的發行人或其母公司是上市公司,71%債券評級在AA+以上,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置換存量債務,發行人債務負擔實際有所降低。

  第三,關於“加杠桿“風險的問題。董登新認為,從二級市場看,交易所回購市場的便利度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上海市場為例,回購市場具有以下特徵:一是質押券總量增長,結構均衡。二是回購市場規模保持穩定,並未隨新公司債發行而顯著增加。三是融資方基本為金融機構,符合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的自然人融資額佔比不足1%。四是總體風險可控。作為回購融資主體的金融機構目前普遍處於流動性富裕的狀態,實務中金融機構的回購放大倍數基本在兩倍左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