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股市“改革牛”能否打破金融資源的“銀行式”壟斷

  • 發佈時間:2015-05-20 07:23: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直接融資市場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從過去的支援國企改革徹底地轉向引領技術創新;風險投資、PE投資方興未艾,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三板市場或許是將來中國創新的金融搖籃

  今年以來,新股發行的速度不斷加快。截至《證券日報》記者發稿時止,證監會已核準143家企業的IPO計劃;5月份第二批新股的核準批文預計在23日前後下發。

  “這是擴大直接融資最重要的體現。”財富證券首席分析師趙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經濟結構調整無疑應包括融資結構調整,即擴大直接融資比例,降低間接融資比例。資本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大有可為。

  我國的直接融資體系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私募股權市場、民間直接融資和網際網路融資等幾個部分。其中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相對成熟,交易證券數量較多,交投活躍,監管框架相對完善。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使得相當一部分投資活動具有“試錯”和高風險特徵,因此要求投資來源具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雖然經歷了快速擴容與發展,但無論從直接融資的廣度(規模)或深度(比重)來看,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發展仍顯落後。更重要的是,從“質”的規範性來看,我國直接融資市場還存在許多不規範的地方,這些問題可能直接阻礙直接融資市場的做大做強。

  從存量規模來看,截至2014年底,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37.26萬億元,全國債券市場托總管量35.32萬億元,銀行貸款餘額86.79萬億元,直接融資存量規模比重僅45.5%,遠低於同時期境外主要經濟體60%的最低水準。從增量規模來看,2014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總額16.4萬億元,其中,以股票與債券為代表的直接融資2.8萬億元,佔整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僅為17.2%。

  融資難、融資貴是不少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對於化解這一難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如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8月發佈的《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那麼,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舉措,是否能打破金融資源的“銀行式”壟斷?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商業銀行除了開展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也在開展新的業務,這從社會融資總規模中可見一斑。

  “現在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比例不超過55%,由此不難看出銀行的業務結構也在改變。”趙錫軍表示,但總體來講,“銀行式”壟斷正在被逐漸打破。

  他同時表示,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直接融資發展得會更好,這是肯定的。“關鍵是由誰來做,這就要看誰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強。”

  在第一創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看來,通過發展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可以將原來集中于銀行體系的壟斷金融資源,通過投資銀行化和網際網路化的分散匹配機制,更好地實現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對接。

  “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主機板市場和債券市場門檻顯得過高,最現實的融資渠道還是銀行。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可滿足不同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趙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但他同時也提醒,企業要想在資本市場融資,就需要充分披露企業資訊,要求企業接受市場的監督和約束,因此,這就需要企業練好內功。

  “企業只有不斷完善治理結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財務規範和資訊透明度,才能為直接融資奠定基礎。”趙歡表示。

  彭興韻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直接融資不僅僅是股票或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張,更是通過股票和債券發行結構的變化,使金融資源更好地滿足中國經濟轉型與打造新引擎的時代要求,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油助力”。因此,擴大直接融資,需要股票市場功能順應經濟新常態而做出必要的調整。

  “創設符合中國特色的金融結構體系,需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改變間接融資太過強勢、直接融資太過弱勢的格局。”董登新表示,要借助利率市場化、IPO市場化、發債市場化的利器,推進銀行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統一與融合、健康與規範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整個金融業的運作效率和服務品質,從而滿足經濟轉型、産業升級的時代需要,為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的決定作用。(記者 朱寶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