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股市離成熟的市場還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5-04-28 08: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眾所週知,中國股市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但由於起步晚和發展時間短的原因還不成熟,相比很多發達國家而言,中國股市還有一些欠缺,因此,還需要更多地去學習和完善。

  不成熟的中國股市

  當前,中國的股市是不成熟的,容易走極端。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研究總監呂立新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主機板2008年平均市盈率是60多倍,而現在創業板炒到了100多倍,顯然是過火了,但是現在上海的主機板、深圳的主機板等城鎮股的平均市盈率仍然是不高的,結構倒挂的現象在國內比較明顯。

  中國股市的發展和西方成熟股市的發展有一定區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向《經濟》記者表示,西方的市場是自然發展,經歷了二三百年的歷史,它是市場經濟,本身就是自由的資本市場環境,“而中國股市是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轉換過來的,自然有自己的特色。”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麗群也向記者表示,西方國家從開始便通過供求關係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從資本市場到完全競爭的市場走了很長的一段路。而中國一直是由國家、政府來調控經濟,政府的作用比較強大,市場的力量較為弱化。目前,市場的力量更加強大,政府的調控越來越弱化,這些從中國股市和西方股市的演變都可以看出來。“應該説我們用二十幾年完成了這些成就,很不簡單了。”杜麗群告訴記者。

  但與此同時,這麼快的速度也留下了一些隱患。“其實中國在很多産業方面都有非常嚴峻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資訊中心主任楊健表示,中國股市和國外的股市走得很貼近,但是學習的時間不一樣,投資者的成熟教育包括機構投資者的培育過程有點急了,那時候基金經理的培訓時間還不到一年。

  另外,上海證券研究所總經理助理兼首席分析師胡月曉也告訴《經濟》記者,國外資本市場通常是從債券市場起步,然後慢慢地發展到股票市場的,而我們是從股票市場開始起步,再到債券市場。“我們的債券市場發展到現在還是不足的,而國外講資本市場通常是指債券市場,這就是中國起步的時候畸形的部分。”

  “如果從債券市場起步,圈錢和權貴現象就會少很多。”胡月曉對記者説,“因為債券是要還的,其依附率很強,而不像我們上來就是股權融資,都是抱著圈錢的目的來的。”

  國內的股市和成熟股市相比缺少的是什麼?呂立新認為,一個是散戶太多;第二個是投資理念偏低,喜歡追漲殺跌;第三個是上市公司的品質不高,財務造假比較普遍,操作市場機構、大戶聯手做莊等現象也比較普遍。

  因為中國股市發展的時間短,其結構化改革的味道還是比較重的。東方證券分析師邵宇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像註冊制、交易自助這樣的改進可能會增加。

  中國股市在走向成熟。杜麗群表示,政府一直表示要按市場基本規律來調節股市,實行利率市場化,這些方面應該都會對中國股市的發展有利。

  加大力度“捉老鼠” 打擊“一股獨大”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不少監管漏洞,導致老鼠倉和“一股獨大”普遍存在。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老鼠倉也是一樣,老鼠倉損人利己、以權謀私,是資本市場的禍害。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利用資訊不對稱,謀取了別人的收益。

  對於老鼠倉的問題,呂立新認為,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他律,從法律方面完善制度、加強監管和預防,一旦發現就嚴厲打擊;另一方面就是自律,要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道德教育。

  儘管已經有相關的政策出臺,但這種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對此,劉紀鵬認為,還是處罰不夠狠。“現在證監會的功能到位後,一定要把交易所、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納入監管的視野,一旦發現,就要讓其身敗名裂。”

  “這一輪股市上漲的過程中又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各種大大小小的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去操縱股價,可以看到的有中小板和創業板,而創業板漲得最厲害。”尹中立告訴記者,如果説所有的股票都有莊家可能有點極端,但是大多數股價被操縱,這是毫無疑問的。

  呂立新就表示,壟斷資本和地方權力機構組成了兩股勢力推動股市發展,這個觀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的。“吳敬璉説中國的股票市場就是權貴資本主義,實際上指的是利用內幕資訊和資訊欺詐來操縱這個市場,因為有資訊優勢和資金優勢。”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主席林義相也表示,壟斷勢力顯然是有的,由於資本的實力、資訊和權力控制,資本市場差不多是最市場化的地方。“權力並不是指證監會,證監會在資本市場是有權力的,但真正有權力的是上市公司,以及真正控制上市公司的權力,而這才是真正從中獲取小集團利益或者私人利益的權力。”林義相告訴記者。

  地方權力機構在這其中可謂是受益頗多。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資訊中心主任楊健告訴記者,這些壟斷資本的所得稅往往比其他企業的所得稅要高出一大塊,而這是它故意多給地方機構的,有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市場是一個交易場所,交易雙方有投資者和融資者,涉及到利益關係是毫無疑問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給記者講到:“一個健康規範運作的市場應該是公開透明和公平的市場,但由於投資者和融資者各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就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謀求利益的手段和表現。”

  趙錫軍表示,不排除有些方面可能利用公權力或市場上的優勢去牟利。

  對這一系列的負面現象發達國家也有,但不像我們國家這麼普遍。“人家規範程度比我們高多了,像美國也有市場操作,也有資訊欺詐,但它是需要冒很大的風險的,而我們這邊幾乎沒什麼成本。”呂立新對記者説,“有的不是違法而是違規,他畢竟也是鑽空子,要從制度設計方面就不給他留下漏洞。”

  這就需要加強對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基金經理、機構投資者,甚至一些大戶的監管。這跟打擊老鼠倉的做法大致上應該是一致的,就是要堵漏洞、事後追責、提高素質、加強培訓教育,贊成證監會嚴厲打擊。

  市場的監管方既要維護市場的正常運作,又要考慮到投資者和融資者的利益。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講,理念、認識和制度措施都在發生變化。趙錫軍表示,“有些是當時歷史條件認識下的産物,從未來的發展來看,我們肯定要更多地學習歷史的經驗,揚棄不符合市場經濟運作的做法。”

  要讓融資為了投資

  如何讓資本市場更成熟是國家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中國股市要想進一步完善,一些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股市管制方面,國家已經採取了措施。但林義相表示,很多的措施給人感覺到把控在放鬆,這個方向是對的,只不過還有待進一步規範。

  很多改革就在於我們能否貫徹。“2009年的新股發行改革是個不錯的開始,2012年10月份關閉後我們又退回到了2009年之前。”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經濟》記者表示,這個倒退某種程度上否定了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沿途做了股權分置改革,但這是一個基本遊戲規則,不算是改革。“從大的方向來説,股市的改革方向就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就目前而言,退市制度就是一個不錯的改革方向。退市新規後,A股出現了首家退市企業,而新三板目前也接納了一部分的退市企業。對此,一些專家認為,A股企業退市後根本就不應該在其他板塊交易,從長期來看,新三板不應該再接納退市企業,新三板的退市也一定要加強。美國的做法就是主要抓退市,當然也有事中監管、約談等,退市制度很嚴格。這樣上市企業自身就會有危機感,重壓之下也不敢再作假或違法。

  而我國股市的問題頻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缺失。談到誠信,首當其衝的便是評級機構,評價任何上市公司都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

  信用體系建設是各個方面的,從商務、司法及個人都有涉及。杜麗群向記者表示,這幾個方面我國有一個2014年-2020年的信用體系規劃綱要,對商務信用體系的建立更為重要。“比如在股市中一個信用很差的人到資本市場上來圈錢,一定會造成很差的影響。經濟主體在交易過程中由於資訊不對稱,制度不完善會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不高、權力尋租等問題。”

  相比之下,美國信用體系建設至今,其制度比較完善,個人和企業對信用很重視,因為其已經將信用升級為一種公共資源。“比如企業想要去市場融資,信用記錄不好將會對其利益造成很大影響。”杜麗群説,“由於制度比較完善,其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就比較小,因為懲罰很明確,企業和個人就會很小心。”

  國外通過法律法規的健全來規避違法違規。杜麗群告訴記者,美國有很多的評級機構,中國也正在建立並力推信用評級機構的建設,比如大公國際,這些評級公司對於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評級,將會有利於企業或上市公司在今後更加良性地發展。“今後在A股當中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來,參與評級。”

  杜麗群解釋到,“目前已經對很多企業及上市公司進行了評級,今後不僅將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經營水準等方面進行評級,還將在對上市公司評級時增加信用方面的評級比重,並且在定制評級方法時參照國際標準,以方便我國上市公司更好地進入發展-融資-再發展的良性迴圈,幫助其更好地走出去,在參與國際並購時不受制約。”

  對於股市如何進步,湘財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證券業協會監事李康則表示,我們的目的不能是為了企業融資,要將投資為了融資改成融資為了投資,把投資者的價值取向放到第一位,這樣中國股市才能有進步。

  政府是否該放開手

  説到股市的運轉,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眾多的上市公司。對這些上市公司投資者可謂是又愛又恨,好的上市公司可以為投資者帶來收益,但有些公司在上市後側重從事資本運作,不將籌集的資金用於企業發展。

  “這一現象在股市還是挺常見的,很多上市公司一股獨大卻忽視實業發展。從企業經營管理的道理上講,其實關注資本運作沒有錯。”宏源證券研究所所長董晨告訴記者,“但也不能只關注實業發展,因為實業是一種滾動發展,而資本運作對於企業也是至關重要的。”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作用是相互的,各有自己的職責所在。對此,董晨表示,我們不能把資本運作理解成炒股票,但除此之外,正常的資本運作也是企業快速做大做強的手段。他提倡實業家還是要多學一點金融知識,不要過度關注股價的上漲,但還是要學會利用股價。

  董晨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如果你的股價是10元一股,現在炒到60元錢一股,考慮到泡沫,就可以增發,付出很少的股份,獲得很多的資金,這對企業來説也是好事,你有錢之後也可以並購,有泡沫有時候也是好事。

  “我到台灣觀察過,中國的電子類企業平均市盈率是60倍,台灣的是10倍,假設有兩家規模一樣大的企業,中國的很多電子企業早就想收購台灣企業了,這時候如果用60倍的市盈率進行股價增發,相當於通過1/6的代價就可以收購台灣同樣大規模的一家電子企業,但如果兩家都是10倍的市盈率,你想靠增發去並購就很難了,而這就需要企業家能把握這樣的機遇。”董晨説,“假設你就想把企業搞到60倍市盈率,然後你自己套錢跑了,那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於這些上市公司,北京正謀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冀書鵬就表示,即使政策不拋棄它們,市場也會拋棄它們。

  對股市的監管還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原則和底線,但卻不能過度地干預,股市有自己的運作規律。呂立新告訴記者,股市有一個自發的調節功能,有危險,資金自動就會分流,不用政府去引導,也不用政府去刻意地打壓。“資金本身在瘋狂的同時也有規避風險的自發性和動因。”

  有時政府為了盡可能地維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百般刁難”,保證上市公司的真實性,這對投資者和整個股市的環境是有一定好處,但對中國企業和中國股市的發展卻存在一定的阻礙。

  很多專家都表示,政府不能總是怕投資者受傷。

  深圳榕樹投資董事長翟敬勇向記者表示,政府不要過度干預市場的運作,資本市場是一個財富重新分配的地方,能把有效的社會資本投到最需要的地方。

  就像被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一個道理,如果政府過度地干預股市或過度保護投資者,就會阻礙中國股市的發展。“這會使得我們的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未來跟國際接軌的過程中變得非常脆弱,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金融機構準備不足,沒有辦法跟國際資本和國際金融行業匹敵,將來這會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楊健表示。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副主任呂隨啟告訴記者,其實在進入資本市場的時候,投資者已經在實物商品、房地産、債券等之間進行了比較,做的投資一定是在風險範圍之內的。“所以不用為他們擔憂,監管層經常以為股民好的理由發一個聲明,表面看是為投資者好,但經常會好心辦壞事,所以不要過多干預,要順應市場的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