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天威債危機現轉機 打破剛性兌付仍有距離

  • 發佈時間:2015-04-30 07:47: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上週二,保定天威集團表示無法兌付本年的8550萬元利息,成為國內首家在境內債市違約的國企,就在市場為首單國企債券打破剛兌一致“叫好”余溫猶在時,卻有消息稱建設銀行將對天威集團實施貸款救助。有業內人士認為,打破剛性兌付短期之內並不現實。

  ■事件

  開啟國企債券違約先例

  保定天威集團上週二公告稱,由於本公司2014年度發生鉅額虧損,資産負債率急劇上升,融資能力喪失,資金枯竭,雖經多方努力,仍未籌措到付息資金,因此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2015年應付利息未能按期兌付。

  公開資訊顯示,基於天威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15億元的發行總額和5.70%的本計息期債券利率,天威4月21日應付利息為8550萬元。

  天威集團是國資委旗下大型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天威二期中票違約事件,是第一例國企債券違約。對此,天威集團公開表示,將繼續努力通過資産處置等各種方式籌措償付資金。

  同時,此次天威集團違約,其央企母公司和主承銷商建行都未施以援手。建行方面公開表示,及時協調企業披露相關資訊,需要債券投資者和發行人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工作。

  不過近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在中國人民銀行出面協調下,天威債承銷商建設銀行態度有所鬆動,同意放貸給天威集團應對違約危機,但貸款規模和期限都未確定。

  ■探因

  涉足新能源領域導致虧損

  一位債市人士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天威集團大手筆發展新能源,經營壓力較大。中國處於經濟下行及主動杠桿過程中,産能過剩行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産企業等都是債務率較高的領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此次國企違約利大於弊,對促進信用債投資回歸風險定價本源有積極作用,有利於金融市場改革。”

  天威集團4月14日發佈的風險提示公告,2014年合併報表累計利潤總額-1014028萬元,同比增虧37773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顯示公司年度經營性虧損均來自於新能源産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公司新能源行業市場萎縮,産能過剩、産品價格走低等情況仍未明顯好轉,收入成本倒挂現象嚴重,部分新能源公司處於停産狀態;二是基於謹慎性原則,對合併會計報表範圍內相關資産計提減值準備834131萬元,同比增加減值302208萬元,對公司利潤産生重大影響。

  同時,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超日債和湘鄂債這兩隻公募債券的違約逐漸打破了債券市場的“剛性兌付”。而保定天威集團成為中國首家境內債券違約的國企,標誌著政府對國有企業債務違約的容忍度有所上升,中國企業違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展望

  業內人士期待打破剛性兌付

  政府救助一定程度在預料之中,不少業內人士仍對國企債券打破剛兌充滿期待。中金研報指出,天威中票作為國企債券出現實質違約,這超出市場預期,是公募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的又一起里程碑事件。同時,從中長期看,打破剛兌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並不矛盾,反而有利於資源有效配置。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黃馨慧表示,違約頻率的上升清楚顯示了中國政府積極將金融體系向更為市場化方向推進以及建立風險信用定價的決心。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我國長期維持債務的剛性兌付,通過債券承銷商兜底等非市場化手段進行本息兌付。零違約意味著債券成了無風險資産。打破剛兌有利於無風險利率降低,信用風險將重新定價,信用體系面臨重估,信用債也將回歸風險定價本源。目前國內還沒有處理債務違約的明確流程,打破剛兌仍需時日。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違約事件發生率提高。天威債違約更多的是標誌性意義。市場一直預期國企和大行承銷的債是不可能違約的。打破剛性兌付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短時間內實現並不現實。

  京華時報記者 余雪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