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期債回歸理性 靜候政策兌現

  • 發佈時間:2015-04-29 04:32:0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張勤峰  責任編輯:胡愛善

  傳聞畢竟只是傳聞,在“任性”了一把後,28日國債期貨市場重歸理性,盤面波動收斂,5年期、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雙雙小幅收跌。市場人士指出,傳聞有待驗證,地方債供給在即卻是事實,在沒有看到真金實銀之前,債市投資者保持必要謹慎合情合理。不過,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是基本明確的,市場也不應將供給問題“妖魔化”,中期內債市仍有上漲空間,國債期貨多頭可持倉待漲。

  只“任性”了一天

  28日,國債期貨合約價格波動明顯收窄,成交量萎縮,前一日有關“中國版QE”傳聞的刺激很快消退。5年期國債期貨中,主力合約TF1506全天窄幅波動,收報98.380元,微跌0.04%,三合約共成交8506手,較前一日減少6930手;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509走勢亦波瀾不驚,三合約全天共計成交1624手,較前一日減少1651手。

  國債現券市場上,一級市場國家開發銀行增發的五期關鍵期限固息金融債表現各異,期限較長的7年期和10年期品種仍需求不振,尤其是7年期品種中標利率大幅高於預期。二級市場上,長債收益率小幅上行,如剩餘10年左右的140029尾盤成交在3.415%,上行1.5bp;剩餘7年左右的150002成交利率基本持穩在3.36%。

  28日,銀行間市場回購利率漲跌互現,但資金面仍顯寬鬆。指標品種,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加權值報2.44%,小漲約2基點。交易員指出,臨近月末,券商基金等機構質押信用債的跨月需求增多,且節後IPO將啟動,節前對跨新股發行期限的資金需求亦增多,基本封殺了短期內回購利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但對資金面整體尚無明顯衝擊。

  謹慎但不可悲觀

  27日,有關“中國版QE”的傳聞刺激國債期、現貨市場雙雙大漲,但是上漲僅僅維持了一個交易日,債市便重歸平淡,這説明當前債券市場投資情緒仍相對謹慎。

  債市謹慎情緒主要緣于對鉅額地方債鉅額供給的擔憂。事實上,這一話題已經困擾債券市場近兩個月。由於預算赤字擴大,今年包括國債和地方債在內的一般政府債券凈供給規模必然增多,與此同時,地方政府被允許發行專項債券以置換到期存量地方債務,進一步大幅增加了今年地方債券的潛在供給規模。據機構測算,今年地方債發行額將達到1.77萬億元,考慮到可能有更多存量到期債務被確認,不排除發行規模繼續增加的可能性。儘管用地方政府債置換到期地方債務,主要涉及債務形式的變化,並不增加債務總額,但由於城投債與地方債的持有主體有明顯區別,置換過程對銀行的承接能力是極大考驗。如果沒有貨幣寬鬆等相關配套政策出臺,地方債供給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基本沒有懸念。

  債券交易員指出,“QE”傳聞之所以戳中債市的興奮點,主要就是因為化解地方債供給衝擊被認為是該項政策出臺的動機之一。這位市場人士表示,今年地方債發行原本計劃于上周啟動,但最終未成行,發行人與以銀行為代表的投資人之間仍存在分歧或是主因,投資者仍殷切期望相關部門出臺配套對衝政策。

  目前看,萬億地方債遲早會發,供給壓力的釋放是明確的,但配套政策出臺仍是霧裏看花,沒有看到真金實銀的話,投資者態度謹慎也合情合理。何況,月末、IPO因素增添短期資金面不確定性,投資者本不應過分追高。

  也有分析指出,央行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是值得期待的,形式有待確認,但繼續放鬆貨幣政策的思路應無疑問。而且結合疲弱的經濟基本面來看,貨幣政策超預期放鬆的可能性很大,市場不應將供給問題“妖魔化”,決定債市趨勢的終究還是經濟、通脹。短期內,投資者可以等待更好的買點,但是中期內,債市仍有上漲空間。有機構就建議,國債期貨多頭保持中性倉位待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