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去杠桿”成為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共同面臨的任務和挑戰。一方面,實體經濟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求降低杠桿、穩健發展的新路徑。另一方面,金融體系也重新加強風險管控,逐層推進去杠桿。在20日舉辦的“2017陸家嘴論壇”上,金融體系自身如何去杠桿防風險,並服務助力實體經濟降低杠桿率成為現場眾多機構領導層熱議的核心話題。
金融助力實體經濟“三去一降一補”
“債務率、杠桿率較高是供給側改革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金融安全需要考量的問題。”在論壇上,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指出了金融體系如何推進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口。
金煜分析,從發展歷程來看,整個社會融資主要來自債務融資,除了銀行貸款,還包括企業的融資工具等,很多債務性融資資源投入到長期資産中,導致社會債務堆積起來較快,最終表現在整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杠桿率較高。
以去年開始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傳統行業為例,鋼鐵、煤炭的平均資産負債率都處於較高水準。2016年,中鋼協會員企業平均資産負債率達69.6%,遠超國外同等規模企業水準。
對此,金融體系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在幫助實體企業“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可發揮關鍵作用。
據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用生在論壇上介紹,2016年以來,在去杠桿方面,國開行新增專項基金累積支援五大類34個專項、9893個項目,圍繞去杠桿,配合地方政府債務置換4206億元。同時,從嚴管控産能過剩行業新增授信。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國開行壓縮煤炭授信380億元,鋼鐵貸款餘額較年初減少64億元。
除了針對部分産業壓減授信、置換債務,金煜提出了去杠桿的新思路,目前社會融資整體債務杠桿率較高,“所以下一步要高度關注重視推進股權類的融資,除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之外,還要引導多種風險投資、産業基金等,在增量方面有效地降低社會債務杠桿。同時對存量的債務杠桿,也要去研究一些相關的金融改革措施,比如説是否可以考慮把基於降低債務杠桿作為目的的債轉股納入評估範圍。”
在降成本方面,金融機構也可以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瑞勇表示:“初步統計,2A級以上企業,1年到5年之間的(債務)發行成本比銀行基準貸款利率基本下降100個基點左右,這對企業來説降低成本幅度較大。”
總的來看,金融體系應利用自身功能屬性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李雲澤指出,金融體系的貨幣仲介、信用仲介、資訊仲介三大作用分別對應著高效率配置資金、精準管控風險、整合線上線下資訊,三者之間應互為依託、互為促進地來推動供給側改革。
監管趨嚴 金融體系內部去杠桿
全球經濟正面臨新的轉變。在為促進經濟復蘇而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之後,全球央行近期的策略開始轉向。美聯儲開啟加息、縮減資産負債表的進程,國內也進入去杠桿過程,顯示出監管趨嚴的態勢。
“從行業週期來看,一方面即時利潤和資産總額在下降;另一方面,各家金融機構都採取了一些調整重組資産負債表的措施,這是全球的現象。”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在會上表示,在經歷了2008年之前全球金融業的高速增長、杠桿增加的時期後,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行業週期。
他指出,金融業去杠桿有三種辦法,第一是增加資本,現在由於利潤下降等各種因素,外延擴張資本也受到一定約束,實現這點較困難。第二是重組資産負債表,比如把經營重點放在主要業務,剝離不重要的業務,國際上一些金融機構採取的辦法是從某些領域撤退,重組資産負債表以降低資本消耗。第三是調整資産的結構,走輕資産、輕資本的道路。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姜建清建議,必須從戰略上堅定地去杠桿,戰術上穩健地推進,以達到戰略目的,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平衡各方面關係。
其實,監管層的去杠桿政策已初見成效。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表示:“M2增速已經降低到10%以下,從長期來看去杠桿政策會持續,雖然央行提出不松不緊的政策,執行過程中鬆緊都有可能。”他對上證報記者同時表示,總的來説還是會偏緊。
在這一過程中,牛錫明認為,監管趨嚴的趨勢不會改變,各國監管當局都有越來越嚴格的趨勢,中國也會這樣,要做好充分準備。
應對這些環境變化,他建議金融業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支援實體經濟;第二做好金融穩定工作,特別是當前要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第三防範金融風險,保證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在具體的風險防範上,他表示,下一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去杠桿過程中防範好流動性風險,這是銀行可能面臨的最大風險,風險點出現可能性較大概率在表外。
姜建清則認為,對於現在已經關注到的金融領域的突出風險,包括表內表外、影子銀行、理財債券等要高度關注,要按照既定方案,積極穩妥地處理防範好這些風險。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