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現在腹背受敵,銀行業利潤增速斷崖式下跌,只用了短短四年就從30%多的高增長到接近0增長;比利潤增速下滑更為嚴重的是商業銀行不良率的攀升。此外,銀行新增資産投放也面臨資産荒問題。平安銀行行長邵平7月7日的2016中國銀行業論壇上如是表示。
而在同日,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表示,至2016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已超兩萬億,較年初新增 2800多億元,不良率達到2.15%。
跡象表明,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期,銀行面臨的風險正在逐步的暴露。在此背景下,7月6日,銀監會發佈《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莫衷一是的不良率
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已發生巨變。銀行的利潤增速斷崖式下跌,從2011年的36.34%銳減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雖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調節的偶然性因素。
利潤增速放緩之下,銀行的不良率一直在攀升。
自2011年四季度開始,中國銀行業不良雙升已持續18個季度,且目前仍未探底。銀監會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75%。“截至2016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已經大大超過兩萬億元,不良率突破2%,達到2.15%。這個分別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億元,提高了0.16個百分點。”于學軍給出了銀行不良最新的數據。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官方統計的是銀行賬面風險,由於賬面風險與實際風險存在偏差,真實的不良率可能較高。波士頓諮詢(BCG)研究報告指出,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去産能”的重點行業將會迎來陣痛。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等産能過剩行業,伴隨著企業的關停並轉、兼併整合,預計未來三年壞賬釋放可能達到1-2萬億元。波士頓諮詢合夥人何大勇認為,BCG估算的商業銀行不良率將超過10%。
10%左右的不良率也獲得了部分國內學者的認可。近日,在誇客金融信貸工場活動上,清華大學副研究員張偉博士表示:2014年-2016年,銀行關注類貸款的不良率都是在上升的,按照銀監會的統計數據,截止一季度末不良率是1.75%,而關注類貸款的不良率是4%。但實際上,真實的不良率比1.75%要高,不良率被低估。
“在之前的一次形勢分析會上,有學者提供了一個測算銀行不良率的新指標,用上市銀行的PB比率來反推它的不良率。現在16家上市銀行的PB比率大概是0.8%,相當於銀行一塊錢的凈資産在市場上只賣八毛錢,銀行資産在變賣過程中不像實物資産,會有一定的縮水,基本上可以按20%的比例來測算。當然不是説這20%就是不良率,還有一個反差、逾期的因素在裏面,按照這種説法,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大概在10%左右。”張偉稱,與此同時,來自地方的商業銀行的代表反映在山東,東北,河南等省份,不良率還是很高的。
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的研究表明,雖然官方發佈的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遠低於3%,但這只是個平均數。拋開平均數,來看不良貸款率最高的銀行金融機構,情形更加使人警醒。因為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最高的超過了3%,有2成的受訪者 認為其所在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最高的超過了5%。
如何遏制風險?
雖然對於不良率的測算,市場給出了並不一致的答案,但統一認為,不良率將持續攀升。
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認為,2016年爭取控制不良貸款餘額上升而不良率下降,這同樣也是多數上市銀行負責人的期望。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預計,三季度上市銀行資産、負債同比增長分別在9.5%和9.0% 左右,凈利潤同比增長1.5%左右,不良貸款率將小幅上升至 1.9%左右。
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的研究表明,銀行不良率見頂回落,大體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觸底回升,實體經濟基本面向好;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突破,過剩産能得到實質化解,虧損面得到遏制;三是銀行信貸擴張能力得到恢復,銀行不良貸款得到快速處置。從目前的經濟走勢來看,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性問題和矛盾仍然突出,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企業杠桿率仍然高企,銀行業不良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的時間還會比較長。
市場失衡,如何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定運作?允許銀行破産重組是守住系統性風險最後的底線。多位銀行業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中國銀行業自股改以來,尚未經歷完整的經濟週期,目前我國已實施存款保險制度,監管機構正完善銀行破産制度,謹慎允許銀行破産重組,並支援存款保險公司、大型金融企業、資産管理公司和有實力的産業集團參與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重整與收購,減少政府部門的壓力。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雖然較巔峰時期有所下降,但總體水準目前仍高達175%,撥貸比則自2014年第一季度有數據以來持續上升,目前為3.06%。只要不良率不突破撥貸比這個“警戒線”,銀行就可以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平穩吸收不良貸款。從這個意義上説,即便未來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可能還會有些上升,其風險也應該是可控的。
人民銀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6》顯示,銀行體系對信用風險的抗衝擊能力較強。信用風險敏感性測試和情景壓力測試結果均表明,我國商業銀行資産品質和資本充足水準較高,以31家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體系對宏觀經濟衝擊的緩釋能力較強,總體運作穩健。信用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在整體不良貸款率上升700%的重度衝擊下,銀行體系的資本充足率將從13.32%下降至9.5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下降4.06個百分點,中型商業銀行下降3.26個百分點。對於7個重點領域信用風險敞口,在輕度、中度和重度衝擊下,銀行體系的整體資本充足率均保持在較高水準,即使在重度衝擊下,資本充足率也不低於10.5%。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以內部測試方式展開。壓力測試結果表明,在壓力衝擊下各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僅2家中型商業銀行在重度衝擊下的流動性比例低於25%的監管要求。
雖然理論及壓力測試都表明,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宏觀經濟衝擊的緩釋能力較強,總體運作穩健。但是,央行、銀監會等監管機構要求,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為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水準,銀監會起草《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徵求意見稿)》,將根據各界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指引》,適時發佈。
該《指引》旨在提升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水準,不良資産風險暴露屬於資産端風險,但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治理架構、資訊系統等是否完善以及精細化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資産端風險。《指引》中指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當包括但不限於以下要素:風險治理架構;風險管理策略、風險偏好和風險限額;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式;管理資訊系統和數據品質控制機制;內部控制和審計體系。
中債資信結構融資一部副總經理呂明遠認為,風險管理策略、風險偏好和風險限額、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式將直接影響到銀行的信貸品質,風險偏好若較為激進,對於風險的容忍度較高,風險限額則越大,整體的風險管理策略較為寬鬆,那麼風險暴露的可能性則會加大,不良資産的規模將會加速增長;反之,風險偏好若較為保守,風險容忍度較低,風險限額較小,整體的風險管理策略較為嚴謹,則風險暴露的可能性較低,不良資産的增速則會放緩。風險偏好受業務規模、業務類型、業務的複雜程度、風險狀況的變化等因素影響,風險限額則以風險偏好為基準,根據業務的特徵(包括交易對手的行業分佈、區域分佈、信用狀況、産品的特性、集中度等)設定風險限額,這都將直接影響信貸資産的品質。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式則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衡量和測試風險,預測銀行在下一階段的風險暴露大小,並實時進行風險管理,達到科學高效的管理信貸資産的風險的效果。
(責任編輯:張恒)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