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第五條強調著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並指出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民營企業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之一,民營企業申請貸款中間環節多、收費高、難度大,一些銀行惜貸、壓貸、抽貸、斷貸行為時有發生。《通知》要求,銀監會要抓緊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檢查,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嚴格落實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
融資難題一直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國務院連續出臺一系列措施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要穩住民間投資增速,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需要所有舉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即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坦白地説,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所呈現出的結構性矛盾。導致這一問題的因素較多,既是經濟問題的反映,也有金融失衡的原因。央行此前曾在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融資難、融資貴的成因非常複雜,既有宏觀經濟因素又有微觀運作問題,既有實體經濟因素又有金融問題,其中債務率較高及風險溢價上升是重要原因,這又與股本融資不足、部分主體存在財務軟約束、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較大等體制機制性因素有關。
因此,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需要多措並舉,既要優化融資結構,又要豐富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還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促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等。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必須要優化融資結構,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近幾年來,部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高負債率與融資的結構性矛盾並存。由於大量信貸資金流向産能過剩企業甚至是“僵屍企業”,造成對中小企業、創新性企業的資金“擠出”。因此,要化解這種資金配置的扭曲,一方面要盤活存量、優化信貸結構,這需要各方發揮合力,落實好各項措施,特別是金融機構要執行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轉變經營方式和理念,將大量信貸資源從低效領域甚至“僵屍企業”盤活,更多地向小微企業等傾斜;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借助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必須要不斷豐富金融組織體系,改善金融生態體系。3年前,李克強總理談及金融機構改革時曾指出,要放寬市場準入,讓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使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得以培育,更全面、有效地支援各類企業發展,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當時,李克強總理的一番比喻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正像自然界有大樹,也有小草;企業界有跨國公司,也有小微企業。金融系統也應該既有生態的大迴圈,也有小迴圈,既有大銀行,也有小銀行,乃至有村鎮銀行。”可以説,豐富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改善金融生態,就是要在促進大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的同時,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建立起良好的金融生態體系。這也是當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必須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促進融資擔保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只是對科技企業、傳統企業的要求,更是對金融機構的要求。特別是要化解中小微企業一直以來面臨的融資難題,更需要進行機制體制、産品服務等全方位創新,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通知》指出,要引導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適合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推動大型商業銀行擴大服務中小微企業業務。與此同時,不斷促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也是化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步驟。融資擔保行業作為連接銀企的紐帶,一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另一頭為銀行分擔風險。進一步促進融資擔保業健康發展,有利於把更多地金融“活水”引向民營中小微企業。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各項具體舉措的落實,堅冰必會消融,難題終將破解。
(責任編輯:胡愛善)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