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存貸息差變窄考驗中國銀行業 傳統收入受到擠壓

  • 發佈時間:2016-05-15 21:30:3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張日  責任編輯:張少雷

  “十二五”規劃的完成和“十三五”規劃的推進使中國利率市場化得以繼續深入。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降息降準後,中國各大銀行的存款利息、貸款利息降低,存貸息差變窄。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各大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年利率普遍如下:活期存款0.35%,3個月定期存款1.10%,半年定期存款1.30%,1年定期存款1.50%,2年定期存款2.10%。6個月以內(含6個月)貸款4.35%,6個月至1年(含1年)貸款4.35%,1~3年(含3年)貸款4.75%,3~5年(含5年)貸款4.75%,5年以上貸款4.90%。

  由此可見,目前主要銀行的存貸息差大致在3%以下,且還有逐漸變窄的趨勢。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以來,存貸息差收入是中國銀行業最主要的利潤來源,銀行的高額利潤主要源自存貸款的利差保護以及經營牌照門檻。而在利率充分市場化之後,存貸息差變窄意味著銀行業的這項傳統收入受到擠壓,銀行業需要開拓新業務來實現發展。

  傳統利潤減少

  存貸息差主要是指存款利息收入與貸款利息支出之間的利息差。區別於利差的是,利差指的是利率之間的差,存貸息差更傾向於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量化了利差的概念。

  前些年,存貸息差是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萬得(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總額為1.28萬億元,佔營業收入1.64萬億元的77.5%。而在當前存貸息差逐漸變窄的過程中,這項主要收入正變得越來越少。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中國銀行業的鉅額利潤的確有不合理的地方,過去的存貸息差相對較高。

  中國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丁孟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從理論上來説,存貸息差變窄後將影響銀行的直接收益。

  華林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宇表示,利差保護是銀行利潤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市場利率充分競爭的話,相信利差會降低。在對資金需求旺盛、息差穩定的條件下,銀行唯有不斷再融資才能擴大經營規模。不過,目前能夠在全國佈局的銀行數量非常有限。

  創新業務品種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傳統利潤減少倒逼著中國銀行業探尋新路。

  丁孟表示,存貸息差變窄並不一定意味著銀行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銀行可通過開拓新業務品種、為投資者和儲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來拓展利潤源,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收益,還可助力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

  丁孟舉例稱,比如美國富國銀行,通過開展託管業務、拓展海外市場等方式在存貸息差變窄的條件下運作得很好。富國銀行一直把主要服務對象定位於小微企業和個人貸款業務,成為美國最大的小微企業貸款提供者。富國銀行在對美國小企業市場進行充分細分、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業務模式零售化、操作流程集約化、風險管理標準化構建了小微企業信貸經營模式。

  丁孟指出,現在,中國銀行業已經具備了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可借鑒上述經驗開展多種服務來推進銀行功能拓展。尤其是當下中資企業對海外融資的需求旺盛,銀行可探索更好的幫助中資企業利用低利率進行融資的新模式,更好地助力中企融入投資目的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表示,全面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的一大舉措。改革現有銀行業盈利模式,改變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息差賺取利潤的發展模式,使得金融資本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應加強對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以及影子銀行業務等方面的管理,清理銀行機構不必要的各種名義的資金“通道”或“過橋”環節,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

中國銀行(601988)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