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監會等三部委同時出手 金融行業去杠桿真的來了

  • 發佈時間:2016-05-14 07:36:05  來源:東方網  作者:肖君秀  責任編輯:張明江

  金融監管升級不斷亮劍,一則銀行新發分級理財産品被叫停的消息攪動市場。“只是部分商業銀行叫停,處於清理當中。”5月13日,一消息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並非一刀切。

  這只是金融監管利劍出鞘其中之一,將近期其他的金融監管行動拼湊在一起,一場金融去杠桿的全面行動打響。銀監會在行動,82號文劍指銀行不良“假出表”遏制信貸擴張術,與10多個部委聯手對網際網路金融開展專項整治。此外證監會、保監會也都在行動,一招緊接一招亮出……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教授劉煜輝認為,中國的金融整肅已悄然開始,去杠桿將成為中期工作,“去杠桿主要在金融杠桿層面,整體債務週期到了尾聲時候,金融杠桿就會上升非常快,這些整頓都是為了防範系統風險發生。”

  金融排雷行動

  這兩天,銀監會叫停部分商業銀行新發分級理財産品,多位上市銀行人士向本報證實了監管層的這一舉動。

  “表明監管部門對理財市場的監管逐步加強,以前存在的監管真空地帶,現在開始覆蓋。”上述消息人士稱。銀行理財産品按級來分,分級産品相對來説風險較高,其投向範圍更廣,其中隱含一些加杠桿以獲更高收益舉動,這正是被叫停的原因。

  上述權威人士在談及供給側改革怎麼推進方面表示,去杠桿作為中央“五大任務”之一,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象,切實規範市場秩序。

  銀監會的清理整頓、去杠桿的行動一個接著一個,日前還下發《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産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即82號文),按此要求銀行“不良”仍然停留在表內核算,必須按照原信貸資産計提資本和撥備,杜絕了監管套利。銀行此前增加信貸的法寶,通過信貸資産收益權轉讓,最終讓銀行理財産品來承擔,但是現在這條路堵死了。總之,資金進出表玩法以及加大金融杠桿的路子堵死了。

  網際網路金融的專項整治,則是對民間金融杠桿四處涌動,超100億的大雷P2P和民間理財公司相繼倒下,其風險也越堆越高。

  銀行、民間金融堵住各種暗道,同時貨幣政策今年偏中性,不可能像去年穩健偏松的狀態。降杠桿已開始自上而下全面行動。

  證監會也在行動,中概股、紅籌股回歸、跨界定增、炒作殼公司等股市“撈金術”已引起監管層的關注,最近此類股票遭遇慘跌。5月6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稱,目前證監會正針對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可能産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此後市場又有消息稱證監會叫停四類行業的跨界定增,證監會尚未對此進行回應。至於殼公司的股價炒得滿天飛, 5月12日*ST博元正式退市終止交易,證監會以此宣告了A股不死鳥的神話破滅。

  保監會也在行動,5月12日,保監會發佈《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合規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5月5日,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關聯交易資訊披露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通報了2015年保險公司關聯交易有關問題;此外還針對險企股權和不動産投資發文,規範網銷業務等。

  最近各個金融系統集體行動,開展治理整頓,監管升級,隱藏在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高杠桿交易受限。

  劉煜輝認為泡沫和風險不斷發生,為防止系統性風險,金融去杠桿的大力清理整頓勢在必行。

  “目前來看,主要是在金融杠桿的層面,整體債務週期到了尾聲的時候,金融杠桿就會上升非常快。資金脫實向虛,貨幣空轉,大量信貸資金投放下去,都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各類資産市場之間很快流竄,製造出一個又一個泡沫,泡沫破裂,溢出風險,又轉到另外一個資産層面,又形成另外一個泡沫,資金撤離時又留下風險,整個風險處於不斷暴露之中。” 劉煜輝稱。

  一年來資本市場風雨交加,去年股災發生,深圳樓市價格翻倍;今年債市風險,期市暴炒,鐵礦石和螺紋鋼分別上漲80%、70%,轉眼中概股、殼公司又開始接力暴炒……正如鄧紫棋唱的《泡沫》那首歌,“全都是泡沫,只一剎那花火”。而各監管層呢,則忙於下達各種新規定,以防止風險繼續上升。

  高杠桿原罪

  5月9日,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談中國經濟時稱,樹不能長到天上,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以貨幣手段促使經濟增長,作用的邊際效應日益衰減。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分析,如果統計廣義貨幣(M2)和GDP的比值,2008年末時是150%,到2015年末上升到206%,而2016年一季末上升到210%,經濟整體的杠桿率越來越高。

  不斷增加杠桿對經濟作用幾何?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6.7%,但是廣義貨幣M2增速達到13.4%,貨幣增量遠遠高於經濟增速,同時效應正在減弱。

  姜超認為,貨幣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一倍,意味著花出去的錢只有一半對經濟增長有用,今年以來房價和物價上漲其實就是貨幣超增的副作用,也對政策調控形成挑戰。“無論是美國次貸危機之前、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均出現過類似現象,貨幣增速遠超經濟增速,債務杠桿率上升,房價和物價大漲,但結果都並不美妙。”

  近兩年來,貨幣的增量和經濟數據背道而行, 2014年、2015年GDP增速是7.3%、 6.9%,但這兩年貨幣對應增長分別是12.2%、13.3%。貨幣不斷增加,但經濟卻在不斷尋底向下。

  劉煜輝對本報記者分析,從整個經濟杠桿來看,2009年加杠桿加到一個非常高的狀態,杠桿引起各種風險外溢,主要是債務從2012年逐步進入龐氏的狀態,實體資本所創造的收入不能覆蓋負債的利息,資金鏈要不斷用新的資金來維持下去,債務要存活下去不出風險,必需借新還舊,進行債務滾動。每年債務支付的利息,在每年新增的融資中間所佔比例現在已經高達50%甚至以上。

  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新增貸款額佔GDP比重也越來越大,固定資産投資額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説,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拉動作用越來越弱。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從經濟學上解釋,政府的逆週期政策,肯定與市場行為相反,但由於中國的市場經濟成分在不斷提高,故政策的響應度遞減。“其實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政府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響應度更差,這才會出現QE1至QE3的不斷延續現象,因為美國的商業銀行不聽美聯儲的話。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也遇到了類似的窘境。”

  然而,不斷增加的貨幣堆起的杠桿越來越高,一些領域的風險頻頻出現。同時,一些本該倒閉的僵屍企業卻以債務滾動方式得以存活,消耗的資本越來越多,佔用的資本也越來越多,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經濟體,卻無法充分滿足融資要求,從而對經濟轉型造成阻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