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産品説明書似天書 投資者:能看懂就能自己投資

  • 發佈時間:2016-05-10 07:37:3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彭 妍  責任編輯:張明江

  理財産品説明書如果過於複雜,可能讓一些非專業人士在閱讀時遺漏掉真正有價值的細節

  “這裡的每個字我都認識,為什麼放一起就這麼難懂?看外資行結構性理財産品的説明書如同看‘天書’,如果沒有銀行理財經理的解釋,根本看不懂。”近日,部分投資者向《證券日報》記者抱怨。就連理財經理自己也説剛開始看産品説明書也看不懂,光看一頁肯定不懂,把所有的條款看完才能弄清楚。

  銀行專業人士表示,外資銀行結構性理財産品能夠提供更高的收益可能,但同時也需要投資者承擔更多不確定性風險,投資者需要自己對投資標的物或市場發展有一定判斷,看懂産品合同確實很重要。

  理財産品説明書過於專業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部分外資銀行網點發現,外資行的産品説明書動輒十幾頁,其中包括各類圖表和金融詞彙,一些金融用語十分專業。部分外資行沒有現成的産品説明書供客戶閱讀,只有個別的外資行提供産品説明書,普通投資者想要搞清楚自己可能獲得的實際收益率,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

  “如果理財産品説明書過於複雜,可能讓一些非專業人士在閱讀時遺漏掉真正有價值的細節”,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本報記者了解,外資行的理財經理一般會先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以及對相關風險的認知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是否適合購買所推介的産品。

  某外資行的客戶經理給本報記者拿出了一份結構性票據理財産品的説明書,該説明書總共有15頁,詳細地介紹了該産品的資訊。從産品風險等級、産品概述、理財産品條款、境外産品條款概述、附錄、風險揭示書幾方面介紹,各種術語撲面而來,諸如“對衝頭寸”、“對衝干擾”、“異常基金事件”、“潛在調整事件”、“交易所干擾”、“回購日之干擾”等等,密密麻麻的小五號文字中羅列了30多個名詞解釋。

  一位從事金融行業工作的投資者表示:“在外資行買理財,看理財産品書首先要花半個小時,在連翻兩遍後,才大致讀懂了條款説明書,而要讀懂産品概述裏的每句話,必須查閱後面的名詞解釋。”他還戲言:“看得懂這麼複雜的理財産品,完全可以給自己設計投資組合了。”

  在一家外資行的營業網點,《證券日報》記者表明想購買理財産品時,客戶經理説:“你是我們行的客戶嗎?如果不是,首先要先開戶,然後做一個風險測評,我們才可以介紹相關適合你的理財産品”。當記者提出想先看一下理財産品説明書時,該客戶經理説:“沒有購買前是看不到相關産品説明書的,只有最後簽合同時,銀行才會向投資者出示産品説明書以及其他相關材料”。

  另一家外資行的理財經理則表示,“我們官網上有理財産品資訊以及産品説明書,你可以先在官網上查詢了解一下,我們這沒有産品説明書展示給投資者。”

  從本報記者走訪的情況看,投資者在購買外資行理財産品時要簽署多種文件,投資者若想在通常簽訂協議的幾分鐘內一一認真看,並且看明白,絕非易事。事實上,很多投資者還未看合同或只知道大概內容就簽協議了,這類客戶一般都是中老年客戶。部分投資者表示,“即使認真看,也不一定能看明白”。

  警惕高預期收益率陷阱

  外資銀行理財産品的設計初衷大多與中資銀行産品不同。這些結構性産品的名稱通常帶有“掛鉤”字樣,一般情況下,是通過掛鉤某一基本金融工具的表現來獲取利益,如以利率、指數、股票、商品、外匯等為掛鉤標的。

  正由於産品設計的初衷不同,外資銀行結構性理財産品可能提供更高的收益,但同時也需要投資者承擔更多不確定的風險。可見,選擇這類理財産品的投資者必須具備一定水準的金融財務知識,需要對投資標的物或市場發展有一定判斷,沒有看懂産品合同而草率購買,是比較危險的投資行為。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家外資銀行網點發現,對於理財産品的風險,銀行工作人員要麼是客戶不問便不提,要麼是籠統或含糊帶過,只重點談預期收益率,而且更多地強調“最高預期收益”。雖然多數銀行理財産品説明書中有風險提示,但風險條款往往繁雜生澀,很難讓投資者對單個具體産品的風險産生警覺;同樣,風險評估問卷大同小異,針對單個産品的問卷設計卻較少。

  對於如何看懂銀行理財産品説明書以及快速識別風險,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並非每一個文字都要投資者去閱讀,投資方向是閱讀産品説明書的重點,它可以作為衡量理財産品風險的一個指標,可以從收益、流動性、風險三個角度來衡量選擇。另外,讀懂産品説明書的名詞其實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需要搞清楚收益率和掛鉤標的的關係,然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