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扶貧 “活水”澆進大石山

  • 發佈時間:2016-02-28 07:33: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龐革平  責任編輯:胡愛善

  真良村,一個在石頭上生長的村莊,祖輩盼脫貧,最愁沒門路。

  “找對路子,脫貧就有希望了!”梁青松話語堅定。這位“80後”返鄉創業農民,2013年承包村裏的土地,靠貸款150萬元起家,建成530畝火龍果基地,成立縣裏第一家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帶動100多戶貧困農民走上脫貧路。

  石頭山結出致富果,得益於田東縣的農村金融改革。2011年,廣西百色市田東縣作為國家首批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探索推進金融扶貧。金融活水喚起脫貧希望。5年來,累計向914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4.56億元,全縣貧困人口從14.63萬人下降到5.2萬人,貧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205元增加到5506元,年均增長26.5%。

  信用是“真金白銀”

  80%以上農戶資訊進入信用系統,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對於貧困農民來説,貸款太難了,沒有擔保,許多農民被阻隔在銀行大門之外。

  “現在,有好信用就能貸到款,這是真金白銀啊!”敬布村村民農繼廣高興地説。農繼廣家庭貧困,2014年1月,他籌劃養殖鴿子,苦於沒有資金。關鍵時刻,多虧了農商行5萬元的貸款作啟動資金。依靠這筆資金,他養了2000多只鴿子,月收入達4000—5000元,逐步走上了小康路。

  金融改革“破冰”需要大量基礎工作。2009年起,田東縣開始採集農民資訊,對全縣農戶進行信用評級增信,強化資訊動態管理,建立信用體系。針對貧困戶,專門建立起合理的信用評級體系;針對貧困村,開展“貧困村轉信用村”活動,全縣貧困村全部被評為信用村。

  “像農繼廣這樣的貧困戶,雖然家庭收入不高,但為人勤快、身體健康、口碑好,願意從村裏能人那裏學來養殖技術,應該被評為信用戶。”田東縣農村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葉翔説,“現在,全縣80%以上的農戶資訊都在信用系統裏面,包括了方方面面的80多項資訊,不僅為銀行貸款提供了依據,而且也為政府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方便。”

  “以前由於對貧困戶不了解,不清楚他們的信用狀況,銀行通常‘愛莫能助’。”田東縣農商行副行長黃金莎説,“如今,他們是村裏的3A級信用戶,對這樣的信用貸款戶,銀行很樂意支援,而且我們對信用戶10萬元以下貸款免擔保和抵押。”

  信用好就貸款順,信用差就碰壁。祥周鎮九合村一蕉農曾向田東某銀行貸款3萬元,之後沒按時付利息,貸款到期,也沒按時還貸。後來,他向銀行再申請貸款,因為有不良記錄而遇難,他感嘆道:“都是不講信用惹的禍,能怪誰?”

  資金是脫貧的源頭活水,信用事關脫貧未來。百色市委常委、田東縣委書記王軍表示,金融改革以來,田東縣的貧困戶“貸要還”的意識不斷加強,從過去的“等靠要”被動接受幫扶到主動尋求脫貧致富路子,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根本性轉變。

  “六大體系”防風險

  金融保險服務密織成網,擔保容易,貸款不難

  僅有小額信貸還不行,田東探索金融扶貧配套機制。

  王軍表示,田東縣通過建立農村金融組織、信用、保險、擔保、支付和村級服務“六大體系”,破解了貧困戶資金缺、貸款難的問題,築牢了農村金融風險防線。

  如今,走在田東農村,都能見到ATM機、POS機和電話支付終端機。目前,全縣擁有9家銀行、18家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種類齊全度居廣西縣域首位,形成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資金互助社、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橫向聯繫的一張服務網。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場災害全泡湯。”為此,田東推出惠農保險,提供助農擔保,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德利村村民黃紹崔説:“我們村是甘蔗種植大村,每年都有火災、旱災的危險,現在農戶每畝地只需出2.5元保費,相當於少吃一盒冰激淩,災後卻能獲得大實惠。這種惠農保險,讓我們吃上了定心丸!”如今,為農産品上保險已成為田東農民的習慣。

  貸款超過了10萬元怎麼辦?隆祥兔業、思林丁香雞等一批返鄉農民工帶頭創建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作用很大,但他們貸款需求往往超過小額貸款的限額。

  為解決這個問題,田東縣成立了助農融資擔保公司,為他們提供擔保融資。近年來,雄桂牧業有限公司、新亞東集團、壯鄉福地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也紛紛“下嫁到”田東,為啥?老總們掏出心裏話:“在田東,擔保容易,貸款不難。”

  為給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田東縣還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在村裏建立“三農金融服務室”,成員由“村兩委”幹部、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村裏經濟能人組成,在銀行與農戶之間、保險公司與農戶之間搭建了服務平臺,築牢了農村金融風險防線。

  創新扶貧模式

  土地入股,理順産權交易,讓“沉睡”資源變發展資本

  資金不難了,有的貧困戶沒有技術,對市場也不熟悉,一時找不到好的發展路子,怎麼辦?

  田東縣扶貧辦主任劉德磊説,為解決這個問題,田東創新農業經營機制,讓貧困戶資金利用效率最大化。田東探索“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揮經濟能人的專業優勢,帶動貧困戶脫貧。

  在作登瑤族鄉摩天嶺村中草藥基地,記者看到,“致富帶頭人”淩文革跟工人一起正在裝苗木上貨車,滿面笑容。

  工人都是摩天嶺村的村民,他們高興地説:“我們不是拿土地租金,而是拿股金。老闆收入高,我們收入也跟著高。”2014年8月,摩天嶺村中草藥基地動工建設,這是廣西首個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項目,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裕農藥用開發公司,種植中草藥,可獲得20%公司股份。該項目可直接帶動53個貧困戶脫貧。

  而梁青松的真良火龍果合作社,創造了“五年返還土地”的新模式。土地出租5年後村民可以收回租地,按規定,合作社把土地和火龍果樹一併返還給村民自行經營管護,第六年農戶即可獲得火龍果銷售收入。一株火龍果樹收穫期長達20年,這意味著農戶至少能獲得15年的收益。

  “‘五年返還’新模式,既省去了村民前期的大量投入,又讓村民規避了種植風險,學會了種植技術和經驗。”梁青松説,合作社還會免費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讓農戶無後顧之憂。

  這些創新,離不開田東産權交易中心。2012年,田東成立了廣西首家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專門開展農村産權交易資訊發佈、産權抵押貸款服務、農村資産評估、政策法規諮詢等業務,理順了農村産權入市交易渠道。

  “脫貧攻堅需要不斷創新,將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轉變為發展的資本。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王軍表示:“通過集體産權確權、入市,讓貧困戶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對於沒技術的貧困戶,積極推動農業經營機制改革,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模式和集體股份制經濟,帶動貧困戶實現共同富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