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票據業務城門起火 票據P2P理財成池魚
- 發佈時間:2016-02-01 09:22:22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劉波
2016年新年,金融市場黑天鵝不斷。近日,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和中信銀行蘭州分行的票據案連續爆出,引發了市場的震動,票據業務也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事實上,近年隨著P2P票據類業務的興起,票據業務再也不局限于與企業相關,通過票據理財,個人投資者也能參與其中。票據類P2P業務,尤其是銀行承兌匯票,一開始就頂著“銀行承兌”、“成熟的支付工具”的光環出現在市場,但也正是看上去安全的“銀行承兌票據”此時爆出風險。
問題出在哪?這樣的風險又會怎樣影響票據理財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業內人士提醒,票據業務不排除仍有後續風險暴露,票據理財投資人不能僅看銀行承兌匯票,就認為投資絕對安全。
窩案暴露銀行票據風險
農行1月22日公告稱,“農業銀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1月28日,中信銀行也承認“公司蘭州分行發生票據業務風險事件。經核查,涉及風險金額為人民幣9.69億元。”
接連兩日爆出合計50億元的票據業務風險案件,對於市場來説震驚程度可想而知。公眾最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看上去很安全的“銀行承兌票據”也會出問題?
據了解,銀行承兌票據的基本角色是在企業在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由對其授信的銀行開票,承諾在未來某一時間兌付。有股份制銀行票據業務資深從業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説,銀行票據承兌和流轉都有嚴格的要求,但不符合要求的操作則可能帶來風險,而上述兩個案件中,涉案銀行和經手人的操作違規是風險爆出的原因。
一般來説,在傳統的票據業務中,企業在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找銀行開出票據,為了提高貼現效率找票據仲介貼現。仲介負責則集中將票據打包,並聯合轉帖銀行,將票據包作為資産賣給大銀行做賣出回購。
以“買入返售”業務為例,按規定,銀行應在票據到期時收入資金,同時將買入返售的票據交還。但之所以會發生風險,是因為在實際到期前,票據仲介提前轉出票據,並非法二次在另一家銀行貼現,即“一票兩賣”,並將貼現資金投入股市。
正常情況下,如果仲介能夠盈利或能夠填補虧損,則可如期回購票據,這一違規操作也不會曝光,但下半年股市普跌的背景下,票據實際到期時仲介無法如期將此前貼現的資金歸還以完成回購,從而導致暗箱操作曝光。
“銀行間交易會給予較高的信任程度。在紙質票據的交易中,很多時候在票據到期前一天交割送票,對方會來不及將票據賣出,因此會提前幾天跟託管行拿票。拿票之後一般需要簽收,需要經辦人和主管簽字蓋章,到期再給回購資金。”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票據風險還有多深?
銀行票據窩案爆發,驚動了整個市場,很多投資者較為擔心的是,票據窩案暴露出的是否只是票據行業問題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監管層已經開始對混亂的紙票市場進行整頓。在這兩起風險性事件曝光之前的2015年12月底,銀監會發佈了一份名為《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銀監辦發〔2015〕203號)的文件,對2015年上半年現場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風險提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加強票據業務風險管理。
銀票具有銀行信用背書,本屬於安全性較高的資産。但作為實體票據的銀票在轉讓交接的過程中亂象頻出。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銀票市場的貼現、轉貼現情況沒有統一的登記記錄,資訊散落在各個交易主體。“不同銀行不同系統,對所開票據真實性驗證中間環節較多,容易被交易經辦人員有機可乘,出現多次流轉。此外,紙質票在流通過程中還可能被損毀、被克隆,乃至造假,導致難以如期兌付,由此也會引發風險事件。”
前述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暴露的銀行票據案之所以會出現“空子”,一個很大原因是內部風控不足。紙質票據變報紙,離不開銀行方面經手人配合,而加上了票據仲介,情況就更為複雜。有部分銀行經手人員明知對方是票據仲介、有將票據非法挪用的情況下,不經審核入賬即轉出票據。
“由於紙質票據的物理限制,導致交易中普遍存在資訊不透明、交易時間限制不嚴的情況。”該人士表示。
中信建投分析師表示,票據問題往往涉及內外勾結,窩案或為主要形式。融資方平倉資金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核查難度較大,銀行自查需一段較長時間,期間金額較大的黑天鵝案件或逐漸暴露。
票據理財會否受影響?
銀行體系的清查會不會影響與個人投資者密切相關的票據業務?答案是:會。但也許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嚴重。
某票據理財P2P行業CEO告訴記者,農行此事是一個管理案件,不是資産信用案件,直接的對票據受益造成影響較小,但此事件可能引起有關監管層對整個票據市場參與者、交易流程等等層面的大檢查,會引起市場的波動,也可能造成理財用戶收益也出現波動。
事實上,有股份制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銀監會近期對銀行的票據業務加強了監管,目前有股份制銀行已經暫停了紙票的轉貼現。“現在即便要轉出去,也沒有銀行敢接了。”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如果部分銀行暫停轉貼,市場流動性會收緊,市場波動會導致貼現率升高,投資用戶的收益會下調。”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而目前各家銀行對票據業務的收緊已經引發市場波動。有票據仲介向媒體透露,票據貼現率在過去一週大漲了超過1%,且銀行審批變得嚴格,貼現效率明顯降低。
中信證券研究部分析師表示,後續整頓可能會對利率和市場情緒造成影響。從利率層面來看,實體企業通過票據方式進行融資的難度將加大,直貼利率料將上升。銀行會在短期內把一些存在風險隱患的承兌匯票脫手,造成短期內票據供給加大,轉貼現利率可能持續上升。
電子匯票將成未來主流
另一家票據理財P2P平臺,E票寶的CEO湛含紅則告訴記者,在兩樁銀行票據業務風險事件爆發後,更有可能的情形是,紙質票據範圍會慢慢萎縮,電子票據的比例會越來越大,由紙質匯票帶來的操作環節的漏洞也將不復存在,而商業承兌匯票短時間內則可能有更多的限制。
另一方面,他認為,監管升級後票據仲介業務將被慢慢規範化,大的票據仲介平臺可能存活下來,部門銀行已經逐步開始對仲介實現名單制管理,仲介將主要傾向於撮合企業和銀行交易,幫銀行開拓客戶,做貼現和轉貼。
此外,票據的融資屬性在信用擴張時期較為明顯,而未來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銀行信貸也將較為寬鬆,票據利差進一步縮小,疊加近期票據業務出現操作風險,這些都將促成電子匯票迅速發展。
該人士表示,儘管電子票據優勢明顯,但由於市場習慣了多年的紙票交易,而在此案爆發前“缺乏推廣動力”,因此電子票並未在行業成為主流。但未來,這一情況可能徹底改變。
如何防範票據理財風險?
銀行票據業務出了問題,儘管是內控管理層面暴露出問題,但也側面反映出票據在實際交易環節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儘管監管方正在肅清市場,但在正式的條款出臺前,行業混亂或將維持一段時間。如果銀行都能被“一票多賣”套牢,那麼個人投資者又將如何明眼辨別風險,鑒別出“不靠譜”的票據投資標的?
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在P2P平臺上購買票據類理財産品,需要注意如下資訊:一是擔保方和擔保物(票據)資訊是否有公示、票據放在銀行還是P2P公司保管、銀行託管是否有憑證、以及票據有沒有被挂失、凍結或者止付。
“如果票據是放在P2P平臺手中,理論上就存在被‘一票多賣’的風險。如果是銀行託管,就要看是否有公示銀行託管憑證。而票據是否被挂失或者凍結、止付則需要平臺發送電子查詢到承兌行,查詢後在平臺上公示結果。”
另一方面,票據案件暴露出的風險也提示投資者,打著“銀行承兌”光環的票據也並不一定安全——風險隨時可能從操作環節、P2P平臺可靠性等各方面暴露出來。票據由銀行承兌,但投資者依舊需要核驗持有票據的P2P平台資質、關鍵性交易資訊是否公開透明,並充分理解自己在交易當中面臨的風險——“銀行承兌”,並不代表“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