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務院將設金融事務局 旨在更好協調一行三會
- 發佈時間:2016-01-16 07:43:46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據媒體近日報道稱,按照中編辦的安排,國務院辦公廳已將其經濟局六處獨立,設立金融事務局,即秘書四局。主要負責涉及“一行三會”的行政事務協調,但不涉及具體業務的執行落實。
此前,有外媒報道稱,國務院辦公廳新設立了秘書局,以協調金融和經濟監管機構工作。稍早坊間還一度傳出“一行三會”合併的傳言。而截至《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稿,上述傳言未得到官方證實。
不過,受訪業界專家稱,成立金融事務局很有必要。假如成立該機構,可防範金融風險;同時,也有助協調各部門,更能針對性與時效性地解決問題。
或旨在協調“一行三會”
受訪專家稱,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較快,金融現象比此前更複雜,也需要一個類似金融事務局的機構,起到一個中間橋梁的作用,更好地統一協調 “一行三會”的工作,由此也更能針對性與時效性地解決問題。
“現在金融産品多,金融現象比此前更複雜,成立一個協調各部門的機構很有必要,針對性與時效性更強,更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可避免各部門的矛盾。”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稱,“早前‘十三五’規劃便已建議將‘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意味著改革目前的金融監管框架已經上升為戰略高度。新年以來,匯率市場、股票市場動蕩加劇,更顯示了金融監管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而此次新設金融事務局,體現了決策層對於防範金融風險,協調金融監管的考慮。”
對此,地方銀行監管分局公職人員莫開偉在騰訊財經也撰文稱,此時設立金融事務局,屬史無前例之舉,從深層意義觀察,不單純是一次機構簡單升格,更是中央政府在新的金融形勢下全面了解和把握金融形勢的需要,有利於增強中央政府對變化莫測的金融形勢掌控能力。顯然,中央政府設立金融事務局是必要的和正確的。
在他看來,就目前而言,這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能準確、及時、有效地把握客觀金融形勢;其二,能隨時協調各金融機構關係,解決相互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其三,能充當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牽頭人。
據財新網報道稱,一位接近央行人士介紹,與央行牽頭協調“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不同,央行是牽頭“一行三會”金融監管政策方面的協調,而秘書四局主要是負責“一行三會”行政事務方面的協調。此前2013年國務院曾發文明確“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由央行牽頭協調,央行辦公廳負責執行這一職能。
目前市場上對“十三五”進一步推動協調監管的建議很多。而在沈建光看來,危機後國際央行改革紛紛成立超級央行,提高其宏觀審慎管理與監管的作用,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也是未來改革的深化方向。
上述媒體還報道稱,此次新設立金融事務局屬於正廳(司、局)級部門,主要負責涉及“一行三會”的行政事務協調,但不涉及具體業務的執行落實。而2016年開年,央行便推出了新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對此,沈建光對記者稱,“未來加強央行對金融穩定的統籌管理,甚至一行三會合併也有可能,這有助於幫助央行獲得資訊優勢,對於降低最終貸款人的救助成本,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實現都有利。”
業界稱改革金融監管框架很有必要
在一些業界專家看來,現行的監管體制框架已經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需要。因為目前出現的金融機構跨行業、金融産品跨領域、金融業態跨市場、網際網路金融跨平臺、地方金融跨區域、金融市場跨國界等6個“越來越多”的新變化。由此,他們看來認為,監管格局未來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而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這可能出於兩方面的需要:一是防範風險;二是適應整個金融環境的變化,把握髮展機遇。”對此,對金融業非常有研究的華金金融控股集團産品及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張磊稍早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稱。
據張磊介紹,自2013年以來,整個金融環境與金融形勢都在發生變化:國內主要是以新興網際網路為主體的模式出現;國外則伴隨資本項目開放,外部的資本流入流出等方面也都發生一些變化。這些都是“十三五”規劃期間需面對的。
有分析師也對記者分析稱,“這應從三個維度來看,金融領域的市場化、國際化、網際網路化的變化和發展,必然需要金融監管框架和體系順應而變,防範由此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
對於金融監管框架的問題,沈建光曾在《中國金融監管新框架:走向超級央行?》文章中稱有以下理由的必要性:第一,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現有金融監管體系嚴重落後於金融發展現狀;第二,現實危機拉響警報,如不修改金融監管框架,將醞釀更大風險;第三,金融危機後,國際經驗顯示央行在宏觀審慎方面的地位增強,監管職能大大提高;第四,部門利益之間協調困難,“一行”與“三會”之間、“三會”內部之間往往存在著目標不一致,導致監管效率低下;第五,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要求;第六,央行作為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最後提供者,只有打破先行監管框架,才能改變當前只能獲得零散化的資訊碎片的局面;第七,金融創新,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加大了對現有金融監管的挑戰;第八,容易造成宏觀政策的疊加效應。
有受訪人士也稱,我國分業經營模式目前很難滿足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未來有望向混業經營轉變。
不過,在目前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框架背景下,對於未來“一行三會”是否會合併的問題,多數受訪專家稱,目前這種可能性不太大,可能會朝著交叉監管,統一協調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