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市場化”監管再升級 明年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面世

  • 發佈時間:2015-12-30 08:38: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繼2011年央行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之後,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得到基本防範。但近幾年來,社會融資渠道飛速增長,由此帶來的信用風險等問題層出不窮。為更加有效地防範這些問題帶來的風險,昨日,央行再次甩出新詞彙,發佈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不少人士認為,這也意味著通過這一體系,央行接管了整個金融體系監管。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央行這一動作並不是為了當“金融管理總監”,而僅是為了維護金融穩定。

  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面世

  央行網站昨日發佈消息稱,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簡稱MPA)。MPA體系將在保持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做出幾項改進。

  央行新聞稿顯示,MPA體系將從以往的關注狹義貸款轉向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産等納入其中。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因為在過去幾年中,隨著社會融資渠道的增多,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的資産方有了更多融資方式,使得銀行貸款在整個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越來越小。而融資渠道的擴增也帶來激進的信用擴張,為確保社會信用擴張穩健,央行將關注點轉為廣義信貸。

  諸如這樣針對過去幾年中出現的宏觀審慎不足而做出的改進,MPA體系將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産負債情況、流動性等七大方面,通過綜合評估加強逆週期調節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等條例。同時,也有延續原有管理制度的條例,例如繼承原有合意貸款管理模式,將資本充足率作為評估體系的核心。央行表示,資本水準是金融機構增強損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徑,資産擴張受資本約束的要求必須堅持。

  更為市場化的監管體系

  此前,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央行更多的是從宏觀層面管理,微觀層面主要涉及到支付體系。而在宏觀層面,央行評估體系只是宏觀審慎的管理框架。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從目前我國央行建立的這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來看,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相應的指標方面,來關注不同的金融機構在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方面相應風險的指標,包括債務風險的指標以及經濟不確定的一方面,有的還包括市場波動方面。

  “所以這個體系的建設更多的是從宏觀層面把握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評估體系只是掌握和了解情況,如果説被納入評估的指標達到或者超過界面,監管方面可能就會採取措施,當然就會對市場産生影響。”趙錫軍説道。魯政委表示,這一監管體系更為市場化,跟進了金融機構資産多元化的趨勢,實現了監管全覆蓋,有利於穩健型機構更好地發展,也有利於防止惡意競爭。

  “金融總監”言過其實

  事實上,在央行表示明年起實施“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之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的監管體系或也因此進行改革。

  “原則上評估體系和監管體系是兩種事情,央行評估體系的改變和監管體系沒有任何必然關係。”趙錫軍表示,“監管是需要相應的資源,需要線下的人力物力進行執行,而評估體系只是一個參考標準。” 趙錫軍稱,現在的監管只是針對市場的管理,是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管理,宏觀層面的管理還有所欠缺。

  針對業內人士戲稱中國央行通過該體系晉陞金融監管總監的説法,魯政委回應説,這有點言過其實,MPA目前主要覆蓋的銀行並未太多涉及保險和證券。此外,魯政委也提及,MPA對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麼細的監管指標如何管理是未來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

  由此看來,宏觀審慎監管的改革和完善並非朝夕之功。央行表示,將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借鑒國際經驗和立足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崔啟斌 程維妙 鄒晨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