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全牌照雛形浮出水面 超級監管時代來臨
- 發佈時間:2016-01-14 00:30:41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儘管金融機構的跨界動作頻頻,但從監管方面而言,先於政策起步的混業經營與混業融資,在帶來風險的同時,也考驗監管部門的決策能力。超級混業時代來臨之際,超級監管框架能否即時搭建、符合市場最新變化,則成為各方機構普遍關心的問題。
以“寶萬之爭”引發的資金來源爭議為例,對於寶能係方面是否跨銀證保三方面資金進行杠桿增資買股,目前並未有清晰的結論,個中緣由,除了披露資訊並不完備之外,分業監管的體制也成為重要因素。不少市場人士認為,監管部門的“分段監管”形成的漏洞,觸發了這場跨界的資本運作,“寶萬之爭”應倒逼現有監管制度和框架的改革。銀行及保險機構人士分析,目前銀監系統對於銀行理財産品投向資管計劃的用途並未有特別規定,當資金流出銀行領域後,則無法實現對其流向的監管;相應的,證監系統的監管範圍則限于上市公司的監管及交易行為,舉牌者並非上市企業,其披露資訊也只能通過萬科公告的渠道進行。此外,保監系統對前海人壽的監管則局限在保險企業投資比例的合規性。
此前險資頻頻舉牌銀行股,卻遲遲未獲得股東資格,也不難看到金融機構的資本跨界頻頻遭遇障礙。比如2014年安邦保險高調入主民生銀行,但其股東資格仍未獲批,市場人士猜測稱,這可能和混業監管機制尚未建立有關,體制尚未理順,各方存在顧慮,導致審批程式難以推動。
另一方面,在涉足跨界資本運作前的“防火牆”建立不足也成為金融機構實現混業經營前難以跨越的門檻。保險機構人士分析,此前保險係公募牌照下發遲緩,主要原因在於機構旗下不同業務之間防火牆的搭建並不完備,造成內部風險控制不足。私募機構人士透露,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相關配套細則並未落地,私募在其他領域的開展缺乏參考依據,加上當前市場行情動蕩,這方面的放開和進展“並不抱有太大希望”。
實際上,對於看清“混業經營”趨勢的人士而言,建立超越此前分業監管的“超級監管框架”勢在必行,不過由誰操作、如何操作,則成為當前爭議的重點。去年11月,經濟學家巴曙松在公開論壇上表示,“現有的監管框架在應對不同金融産品間的‘跨界風險傳染’時,防範危機的能力已經非常低下,金融監管架構應跟隨金融市場當前風險結構及來源構成而隨之演變。”在巴曙松看來,由傳統的多頭監管向雙峰監管甚至是一元的綜合監管發展,將逐漸成為主流。
日前,央行發佈消息稱,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簡稱“MPA體系”)。央行相關負責人稱,MPA體系的推出是為了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並適應資産多元化的趨勢。業內分析人士認為,MPA體系的推出標誌著以宏觀審慎為主線的“大金融監管”模式浮出水面,在混業時代的背景下,央行提出MAP體系建立,或有打破此前分業監管制度的藩籬,建立適應市場趨勢的統一的超級金融大監管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