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業只是脫下了“黃金外衣”

  • 發佈時間:2015-11-09 17:17:34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李林鸞  責任編輯:劉波

  上市銀行的三季報已披露完畢。總體上看,各銀行凈利潤增速繼續呈下降趨勢,同時,不良資産“雙升”持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賺錢難度在加大。

  過去十年,銀行業發展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國經濟享受了入市、經濟改革和勞動力等多重紅利,再加上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從內部改革到外部經濟環境為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契機。

  眼下,中國經濟正沿著25年來最低增速的軌跡運作。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已經進入新的增長階段,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經營環境的改變,使銀行以往規模高增速、業績高指標、利潤高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來自方方面面的改革和變化,對傳統銀行業帶來的衝擊變得越來越強烈,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對銀行業的“唱衰”。

  可以説,“十二五”期間,中國銀行業妥善應對了“三期疊加”的挑戰,信用風險總體可控,銀行業自身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那麼,在迎接“十三五”的時間點,業界不免要將銀行業現在的狀況與之前的輝煌來做比較。

  自然,銀行“吸金”能力遠不如從前。儘管如此,不良貸款率也不過回升為1.9%。監管層表示,這是正常的、完全可控的,在國際上也是比較低的。而在利潤方面,是增幅下降回歸正常了,並不是絕對額下降,更不是虧損。也許不少人還停留在銀行長期高速“吸金”的歲月裏,忘記了銀行也許本該是現在這般相對低調的模樣。

  另一面,是市場化在倒逼銀行改革優化。在資産不良及凈息差縮窄的雙層夾擊下,上市銀行加快轉型發展的步伐,發力中間業務,非息收入佔比逐年上升,收入結構持續優化。而隨著利率市場化初步完成,降息對凈息差的邊際影響逐步遞減。同時,相較于2003年高達40%的體制性不良資産壓力,此輪銀行業資産品質雖再次承壓,更多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主體經營狀況惡化所致,因此銀行會借助市場力量來化解不良資産,而不是靠財政撥款。可以看出,市場化下的銀行業雖在短期利潤減少,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會有一個更加健康的未來。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除去“黃金外衣”的銀行業,在中國金融、乃至經濟市場變遷的進程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不論它盈利能力大小、不良率高低,地位不可取代。

  但有一點不可避免。中國金融市場、中國經濟乃至更廣袤的世界經濟金融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且在新時代的金融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如今他們更希望得到的是個性化、碎片化的服務。那麼在新常態下的銀行業不得不面對“二次轉型”——依照頂層設計找準發展領域與自身定位,並打破現有固化的思維定式,堅持創新。

  在逐步市場化的將來,我們不能期望銀行一定能通過“二次轉型”重回巔峰,因為會有更多的新型機構闖入銀行業者苦心經營多年的牢固價值鏈中來與之分“蛋糕”。但可以預計的是,在創新與革命中,銀行依舊是維護中國經濟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中流砥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