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産品褪去光環 收益率難現上揚

  • 發佈時間:2015-07-20 07:45: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孟凡霞  責任編輯:田燕

  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後,銀行理財市場已走到十字路口。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央行在上半年多次推出降息、降準的寬鬆政策,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持續走低,而股票市場在前5個月的瘋牛行情讓壓抑了七年之久的股民們欣喜雀躍,資金如潮水般涌入股市。在收益、流動性皆遜色的現實下,銀行理財市場該何去何從?

  收益退潮

  今年理財市場的平淡在銀行年中考核攬儲旺季尤為凸顯。根據融360的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6月銀行共發行4452款理財産品,總量較5月減少了414款,降幅為8.51%。而在以往,6月都是銀行拼命發行理財産品攬儲的時點,發行規模和收益經常掀起一波小高潮。

  自2013年底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5.98%的高位後,近兩年來,由於貨幣市場資金面持續寬鬆,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也隨之持續走低,6月首次降至5%,創近兩年新低。

  從上半年的整體情況來看,理財産品收益率整體下滑趨勢明顯。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截至6月25日,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發行了3.5萬款個人理財産品。保本類人民幣非結構性個人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呈現較明顯的下滑趨勢,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下跌0.9個百分點。

  其中,一個月以下的不同期限的保本人民幣非結構性個人理財産品收益率相對其他期限類型低不少,本身也呈現出一個明顯的向下趨勢,從1月的3.69%到6月的2.79%,下滑0.9個百分點,收益率已經處於一個極低的水準。

  相對於保本類而言,非保本的1個月以下期限理財産品收益率下滑趨勢並不是非常明顯,從1月的4.86%下滑至6月的4.6%,下滑了0.26個百分點。而一年以上期限的收益率則明顯高於其他期限類型的産品,6月平均收益率達到5.76%。

  普益財富研究員魏驥遙表示,下半年監管層或仍將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結合可能出現的大額存單利率調整以及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因此下半年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將繼續下滑,尤其是保本類理財産品將受到更大的衝擊。

  銀率金融研究中心理財組分析師閆傑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未來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仍有下跌空間,預期收益率超6%的高收益理財産品將是鳳毛麟角,對於穩健型投資者,如果對於資金流動性要求較低的話,建議選擇大型股份制銀行或城商行的中長期高收益理財産品。

  多重利空

  今年投資理財市場最大的熱點就是股市,無論是連續大漲還是突然暴跌,都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在6月中旬之前,股市都是一片紅火,各路資金紛紛入市。

  即使在6月中旬後A股市場遭遇連續調整,但資金仍然大幅流入股市。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證轉賬保證金凈流入6143億元;而在二季度,這一數字達到了3.24萬億元,僅6月流入規模就達到1.43萬億元,較5月增加5059億元,創今年以來的新高。顯然,在A股市場大幅下跌之時,投資者進場的意願仍很強烈。

  而在開戶數量上,根據中投線上研究中心統計,自2014年下半年股市開始啟動以來,股票新增開戶數增長迅猛。去年10月開始,每單周新增股票開戶數都在10萬以上,截至2015年6月26日的那一週,A股新增投資者數量49.92萬戶;股市投資者數量總計9041.03萬戶,其中持倉賬戶5076.6萬戶,期間參與交易的投資者2927.27萬戶。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指出,從理論上講,股指暴跌,部分資金將撤出股市流向銀行渠道,銀行理財産品作為固定收益類産品安全度較高,部分投資者將由股市轉向銀行理財。但實際上,股民大多是風險偏好者,而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太低,因此即使股市暴跌,從股市流向銀行理財的資金量也不會太大,大部分股民會選擇繼續持有股票或暫時離市觀望。

  一邊是股市的紅火,另一邊則是理財産品遭遇寒流。上半年的3次降息、3度降準迫使理財産品的收益持續下滑,而下半年由於經濟增長已有企穩跡象,因此繼續降息的可能性偏小,但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理財産品收益率很難出現上揚。

  大額存單也已經推出,6月15日,9家銀行推出首批大額存單,目前定期存款利率大多上浮20%,最高到30%,而大額存單上浮40%的利率水準仍有吸引力。中信銀行在首批大額存單發行當日,1年期單位大額存單的10億元規模就已售罄。隨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又推出了後續批次的大額存單。分析人士表示,雖然目前大額存單的利率偏低,與理財産品相比缺乏競爭力,但不排除下半年有調整的可能性。如果利率提升至一定程度,將極大地衝擊理財市場。

  何去何從

  高收益産品的缺乏、低收益産品競爭力的走弱,令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發展之路困難重重。在分析人士看來,單一的“固定收益”特色的銀行理財産品已不足以應對市場的變化,理財業務轉型勢在必行。

  魏驥遙表示,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財富管理”,核心是使銀行從被動的投資組合銷售向主動的投資組合管理變化的過程。財富管理與一般理財業務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理財業務是以産品為中心,目的是更好地銷售自己的理財産品,且提供服務的主體局限于商業銀行所提供的傳統業務與中間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則是以客戶為核心,目的是為投資者設計一套適合自身的財務規劃,同時從提供服務的主體來看,它的主體更多,不僅限于銀行業。簡而言之,這是銀行從被動的投資組合銷售向主動的投資組合管理變化的過程。

  目前,已經有銀行開始了相關業務的嘗試與推廣。此前,浦發銀行曾推出一項組合線上投資服務“財智組合”,該組合以浦發銀行理財産品和該行代理銷售的基金證券産品為主,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與特點設計相匹配的産品組合,分別對應較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最“激進”的一類中,權益類資産投資佔比高達80%,因此風險程度也較高。“財富管理也意味著更多樣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銀行在做財富管理時將更多地與其他業務形成交叉、互補與嵌套。”魏驥遙説道。

  另一方面,理財産品的創新也是各家銀行正在嘗試的內容,將以往理財産品的固定收益、區間收益模式變更為凈值收益,投資者與銀行可以分享超額收益。例如,工商銀行此前發行的“工商銀行尊享系列封閉凈值型理財産品”,期限為365天,由工行直接操盤進行投資,業績基準為5.8%,該行除了收取1%的銷售費、0.1%的託管費、1%的固定管理費,到期業績如果超過5.8%的基準,該行還會按超額部分的20%提取業績報酬。 業內人士表示,在投資者投資理念日益成熟的時候,擁有更強的流動性以及更加公開透明的凈值型産品相比傳統理財産品而言將更加有競爭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