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漸趨嚴的監管環境下,銀行也在主動調整其同業業務。根據主要上市銀行的一季度資産負債表,多家銀行的同業資産和同業負債呈現收縮跡象。
記者注意到,前一段時間,銀監會已發佈多個文件,力促過去幾年中快速擴張的同業業務回歸理性發展,與此同時,監管層也表示會穩妥推進監管行動。
業內專家分析稱,監管層力促同業業務資金鏈縮短和控制同業業務規模十分必要,而控制好節奏也是十分重要的。
銀行同業資産、負債有所調整
記者梳理了17家主要A股上市銀行公佈的2017年一季度末的資産負債表發現,多家銀行的同業資産和同業負債呈現收縮跡象。
在資産端,同業資産包含存放同業款項、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産三項。數據顯示,11家銀行的存放同業業務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浦發銀行的存放同業、拆出資金業務規模,相比去年均減少了30%以上,買入返售業務規模更是減少了87.04%。招商銀行的存放同業、拆出資金以及買入返售業務都同比下降41.7%、12.06%、58.95%。中信銀行的同業存款同比也收縮了51.83%,買入返售同比下降達82.88%。
在負債端,同業負債包含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拆入資金以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産三項。數據顯示,有13家銀行的同業存放、賣出回購均呈收縮趨勢。其中,招商銀行同業存放同比下降36.19%,光大銀行同比下降30.02%,農業銀行同比收縮25.58%。
非理性擴張顯風險 監管亮劍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央行推出了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即MPA,而從今年第一季度起,央行開始按季度考核金融機構。由於MPA考核對銀行的資産負債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受其影響,今年一季度一些銀行開始主動調整同業資産和負債的結構。
而MPA考核對銀行同業業務的影響或將持續下去。目前,同業存單尚未被納入央行MPA考核廣義信貸中的同業負債範疇,但業內人士分析稱,未來該指標很有可能被納入到該考核指標之內。
過去一兩年,銀行間市場資金成本一直持續偏低,銀行同業業務主要採取加杠桿、期限錯配和主動創造負債等方式進行套利,金融機構之間還形成了嵌套多層的同業套利鏈條。董希淼告訴記者,同業業務過快擴張的風險在於:一是其風險相對隱蔽,比如有些同業資金的投向比較模糊;二是傳染性強,因為同業業務是銀行對銀行或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一旦出現風險可能會對整個金融體系影響較大;三是近幾年銀行同業資金空轉現象比較嚴重,也就是所謂的“脫實向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今年4月份後,銀監會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文件,多次強調了同業業務的風險以及對其的監管。4月初,銀監局發佈了6號文《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加強風險監測”,將同業業務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降低對同業融資的依賴度;並著重提出“整治同業業務,加強交叉金融業務管理”,例如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不得進行多層嵌套,表示在同業業務上要“做實穿透管理”。隨後,銀監會發佈7號文《關於切實彌補監管短板 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提出“六個強化”。其中在“強化非現場和現場監管”中強調提高非現場監管能力、提升現場檢查針對性、加強現場和非現場的協同,加大了對同業業務的監管和檢查。另外,銀監會在46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針對同業、投資、理財等金融業務中存在的杠桿高、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力求把握節奏力度
事實上,在引導同業業務合理髮展的同時,監管部門也充分考慮了銀行業的實際風險以及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以穩定市場與合法合規的經濟發展為首要目的,穩妥推進監管行動。
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此前表示,銀監會前期出臺的金融政策,在指導思想和目的上是要“開正門、堵偏門”,所有的監管制度和規定都不是限制業務,只要是依法合規開展的業務,都受到鼓勵和支援;但對於不合規經營、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和市場穩定的,銀監會將決不手軟。
董希淼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銀行單純靠吃利差來實現發展比較困難。因此,近幾年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有其必然性,同業業務資本佔用比較低、收入比較高、相對比較靈活、約束相對少一點。很多銀行利用同業業務作為轉型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監管層對同業業務進行監管,力促縮短資金鏈條和適當控制發展規模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監管中,更應控制好節奏、把握好力度。”董希淼説。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