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來銀行業同業業務增速首次由正轉負
上市銀行2017年中報的相繼披露,再次將銀行同業業務規模收縮的現實進一步顯現。
記者梳理目前已披露半年報的14家上市銀行發現,相比于2016年同期,近10家上市銀行同業業務呈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其中,無錫銀行更是以同業資産同比下降82.24%、同業負債同比下降23.35%,高居同業業務資産規模降幅“榜首”。
“去年還是觀望期,今年一季度以來就已經開始正式根據MPA考核指標降低同業業務範圍了。監管‘去杠桿’和‘脫虛入實’的要求,已經初現執行成效。”8月25日,一位上市銀行人士對記者透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冀志斌對記者表示,對中小銀行來説,通過同業拆借可以賺取中間利差,打破“自産自銷”的吸儲放貸模式。但創新也意味著風險,監管部門對流動性、安全性有所擔憂。在金融去杠桿、削減同業套利的嚴監管環境下,銀行同業業務萎縮是必然趨勢。”
近10家上市銀行同業資産、負債下降
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披露半年報的14家上市銀行,相比2016年同期,10家同業資産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9家同業負債出現下降趨勢。
從下降幅度來看,在同業資産端,無錫銀行、吳江銀行、華夏銀行和常熟銀行四家銀行同比下降82.24%、51.82%、40.16%和20.78%,同業資産下降幅度同比超過兩成。在同業負債端,南京銀行、常熟銀行、光大銀行、無錫銀行和吳江銀行五家銀行同比分別下降59.92%、26.44%、25.28%、23.35%和20.80%,同業負債下降幅度同比超過兩成。其中,無錫銀行同業資産由2016年上半年的91.74億直降到16.29億,相比于2017年期初餘額64.3億元,同業資産出現大幅壓縮。而南京銀行在同業負債端,已由去年上半年的1571.60億降至629.95億,在一季度681.47億的基礎上繼續下降。記者梳理髮現,在今年初,南京銀行曾因MPA考核(信貸類資産的考核)不達標而受到央行處罰,被暫停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對象資格,暫停期限為3個月。
“MPA考核在今年一季度開始在銀行系統嚴格執行,這使得一些不達標或接近不達標紅線的銀行著手處理表外業務包括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一位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以前表內業務監管得較為嚴格,現在表外業務也一併進行管理。此前熱衷於同業業務的銀行包括民生銀行等‘首當其衝’。”
去杠桿下同業利差利潤變薄
“受穩中偏寬的貨幣政策影響,2015年,債券延續牛市,銀行通過同業負債(主要是發行同業CD等)或發行表外理財募集表內外資金,並通過杠桿、錯配的方式投資債券,賺取利差。”國泰君安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劍在研報中指出。
“很難説同業業務一定是‘資金空轉’。”一位金融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以中小銀行為例,從大中型銀行拆借來的資金,最終還是往外放貸,賺取中間的利差,同時滿足監管部門對銀行各項資産、信貸指標等的考核。”
雖然風險系數目前暫不明朗,不過監管趨勢越發明顯。二季度以來,銀監會連續出臺8個監管文件,同業業務是重點整治對象之一。
記者查詢發現,在上市銀行披露的同業負債中,同業存放的規模佔比遠遠超出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産款項。
“目前尚還未有新的辦法彌補同業業務下降帶來的利潤的減小,不過表內業務較難,應該不會作為重點發力的對象。還是會從表外業務等著力。”上述上市銀行人士稱。
多銀行仍面臨“1/3紅線”壓力,個人業務或是藍海
根據“同業負債佔比不超過1/3”要求,以目前的銀行同業負債情況來看,同業業務佔比過高的現狀依然存在。
中泰證券戴志峰研究團隊研報指出,同業存單成為中小銀行加杠桿的“利器”,中小銀行同業存單的獲利模式:借通道投向非標+同業空轉套利+流動性管理,同業存單的主要資金來源方由大型銀行變為廣義基金(社會的資金)。對於監管層而言,這則是系統性風險的不斷累積;目前銀行運作機制下,監管部門對同業存單的數量控制會持續;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會迫使監管部門政策趨嚴。
該研報統計稱,按只計入 17 年發行的同業存單佔比總負債,則有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不達標。
記者根據2016年末同業負債/總負債的數據梳理髮現,25家上市銀行中,有一家銀行同業負債佔比高達35.22%,另有8家上市銀行同業負債佔比超過20%,這9家銀行主要為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入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以及城商行如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
“中小銀行受影響應該是‘首當其衝’,其競爭力本身較弱,對同業業務的‘依賴性’也較大,在資金來源受影響之後,其信貸業務也會受到影響。”冀志斌對記者指出。
他建議,目前個人業務口線如消費信貸、信用卡等業務是政策鼓勵的方向,且壞賬壓力也較小,市場開發的程度還未達到非常成熟的階段,中小銀行可擇機進入,轉移資金和利差壓力等。
記者查詢發現,多家銀行年報顯示,在同業業務發展規模受到進一步限制的情況下,公司通過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努力應對市場與監管政策的變化。如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已將零售業務作為轉型突破口。
(責任編輯: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