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電信詐騙已經成為各國社會“頑疾”。人人都是個人資訊的生産者,卻不清楚個人的資訊數據是如何被儲備、保護、使用,甚至轉讓或買賣。在國外,不少人也深受電話詐騙之害。那麼國外是如何嚴防電信詐騙,從源頭堵住這些騙局的呢?
國外的電信詐騙,都長什麼樣兒?
@奧利弗:通過發短信和打電話行騙的較低級的電信詐騙在德國還是比較罕見的。電信詐騙使用的一般來説是帶有駭客性質的網際網路行騙手段,比如説通過各種 電腦病毒來調取資訊,然後利用網路上的各種安全漏洞,誘使人上當受騙。有時候還有一些中獎資訊,或者通過編造有未支付的帳單,不立即付款就被告上法庭之類 的。
@William:日本電信詐騙多發生在老人身上。因為老人的積蓄豐厚,而且辨識能力弱,詐騙者常常冒充其親人、子女、警方或銀行,利用“墊付支票”、“修改銀行卡密碼”、“涉嫌非法活動”等謊言,欺騙這些老人進行轉賬匯款。
@傑科之巔:在美國,平均每分鐘就有5通詐騙電話。騙子最常用的伎倆就是冒充稅務部門,利用美國人對納稅的重視進行詐騙。還有,免費旅遊、免費禮物等 中獎資訊也很常見。騙子們在電話裏語速一般都很快,就是為了讓你反應不過來做出錯誤選擇。
@袋鼠:澳大利亞電話詐騙方式主要是提供免費旅遊、謊稱“中大獎”“政府退稅”等,其中針對移民的電信詐騙也比較流行,詐騙犯冒充移民部門官員給持臨時簽證的移民打電話,謊稱對方簽證出現問題,需要繳納相關費用,否則將被驅逐出境。
對付電信詐騙,國外有沒有專門立法?
@賽特day:為了打擊不法分子,防止老人上當受騙,日本在2007年通過了《假冒賬戶存入受害者救濟法》保護詐騙的受害者,授權銀行對可疑賬戶進行凍結,並對受害人的債務減記、受騙金額返回等做出規定。
@流星:美國通過了兩部法律來打擊電信詐騙,分別是1991年通過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和2003年通過《控制非自願色情和推銷侵擾法》。
面對詐騙,國外的警方和通訊運營商有多操心?
@韋斯卡:德國建立了完備的個人信用網路,所有人在銀行開戶,簽訂手機、網路等合同時,都必須進行實名登記。工作人員會嚴格審核用戶身份,並簽訂“信用合 同”,報備到德國信用資訊處理機構Schufa。一旦有人被騙,就能輕鬆查出相關資訊,為受害者追回錢款,並扣除詐騙方的信用評分。
@櫻桃小丸子:在日本,警方與銀行聯動,對賬戶的異常交易進行監控,對ATM機單日及單次轉賬額度進行限制,禁止賬戶買賣,規定在櫃檯轉賬超過15萬日元 時必須出示身份證。日本還有一種“手機會話分析”軟體,它收錄了大量詐騙高頻詞彙,能結合接聽者語調的變化判斷是否為詐騙電話。一旦認定是詐騙電話,手機 就會發出警報聲,並在螢幕上做出提示。
@哈之夜:美國推出了“拒絕來電名單”(Do Not Call),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接受電話推銷的來電。AT&T、蘋果、谷歌、Verizon等美國通信業巨頭聯合成立“反自動呼叫電話打擊行動 組”,他們將開發出一種主叫號碼ID識別技術,來遮罩那些假號碼撥出的電話。此外,美國的VoIP網路電話領域還有一個名為Nomorobo的呼叫遮罩服 務,可以封鎖自動呼叫電話。
@浣熊:澳大利亞電話局向民眾開放申請免費的“電話號碼保護”服務來拒絕所有市場行銷人員來電,還設立了專門的報案網站。澳大利亞警方採用批處理技術、數 據深挖技術、特徵構化技術和MDT軟體等措施預防及打擊電信詐騙。
打擊電信詐騙,國外的經驗給我們什麼啟示?
@奇愛博士:我看媒體介紹説,以170/171開頭的號段是主要服務平臺的虛擬運營商,他們不自己建設通信網路,而是租用實體運營商的網路開展電信業務。那麼,我覺得電信、聯通和移動這些實體運作商既然都出租通信網路了,不能只為了賺錢,還應該進行監管。
@琪霸:聽説電信運營商曾想封停這些涉嫌詐騙的號段,卻遇到了無法可依的窘境。所以我覺得其實我們更應該在立法上下功夫,嚴厲打擊洩露、倒賣個人資訊的違 法行為,增加侵害個人資訊安全的違法犯罪成本。或許,我們還可以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從技術上加強對公民資訊安全的保護。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