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打造千億LED産業 多家上市公司深度佈局
- 發佈時間:2016-01-06 07: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吳起龍
上證報最新獲悉,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擬於本週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江西省上報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有望斬獲技術發明一等獎。該技術發明正在撐起江西省千億LED産業群。江西省近日印發打造南昌光谷、建設江西LED産業基地實施方案,目標為2020年全省LED産業總量超過1000億元,佔全國的15%。記者發現,A股上市公司聯創光電、木林森、鴻利光電、陽光照明均有項目被納入上述發展計劃當中。“從高校發明,到政府扶持,再到上市公司的産業資本合力實踐,這是一條非常漂亮的創新鏈條,希望他們能成為標桿。”一位産業經濟學家如此表示。
硅基LED佔半壁江山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報4日發佈了《關於打造南昌光谷建設江西LED産業基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顯示,江西省欲把南昌打造成全國的LED光谷,把江西建設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LED全産業鏈研發、製造和應用基地,形成和強化産業規模優勢、産業體系優勢、産業技術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江西省欲大力扶持硅基LED技術全産業鏈發展,並將採取以硅基LED技術合作換産業發展的模式,推動硅基LED技術向外輻射。方案顯示産業規模目標為,到2020年全省LED産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5年基礎上翻兩番,總量超過1000億元,力爭佔全國的15%,其中南昌達到500億元;技術分佈中硅基LED技術全産業鏈達到500億元。
方案提出,堅持自主發展與借助外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依靠硅基LED原創技術優勢,激發內生動力加快産業化步伐,提升硅基LED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其中,區域佈局上,南昌高新區重點發展硅基LED晶片和外延片生産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産品,以及原材料、支架、光學器件等配套産品。南昌光谷核心區四大中心規劃顯示,將利用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加大硅基LED技術攻關,彌補産業鏈薄弱環節,打造全省LED技術研發中心;推動省內企業牽頭制定國家硅基晶片及其應用産品標準,構建省LED企業産品標準體系,力爭進入國家LED産業標準體系。
此前,本報分析報道“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下稱“硅基LED”)有望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該項目由江西省申報,也是本年度唯一一個入選該獎項初評一等獎的項目;項目主要參與人員包括南昌大學的江風益教授、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的孫錢等人。據悉,頒獎日期為1月8日。
彼時,有産業經濟學家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在成本持續下降的背景下,硅襯底技術如若能獲得資本大力追捧,LED産業格局有望被重塑。
多家上市公司參與其中
方案提出打造完整的産業體系,包括大力發展LED外延材料、晶片製造和器件封裝,全面推進應用技術和産品開發,推動産業鏈企業建立有機聯繫,打造基於硅基LED原創技術的完整産業體系。重點項目顯示,木林森、鴻利光電、聯創光電、陽光照明等多家上市公司將受益。
方案顯示,在上游晶片製造領域,將實行硅基、藍寶石技術同步推進,硅基優先予以支援,強化硅基LED技術及應用領域的研究開發,重點發展大尺寸襯底材料製造等,加快産業化進程,將硅基LED晶片輻射到全國LED産業主要集聚區;重點項目包括晶能光電(順風清潔能源子公司)年産10億顆硅基紫光晶片生産線項目(南昌)、聯創光電功率型紅外監控系統用LED外延材料、晶片及器件産業化項目(南昌)。
中游封裝領域,將突出硅基LED晶片大功率方向光的技術優勢,深挖路燈、背光源、通用照明燈應用産品及汽車、家電等新的應用領域需求,重點發展硅基大功率LED封裝,力爭到2020年實現封裝營收超過200億元。器件封裝躍升工程重點項目包括鴻利光電子有限公司(鴻利光電子公司)年産162億隻LED器件封裝項目(南昌)、聯創光電年産20億隻各類功率型紅外監控系統用LED器件封裝項目(南昌)、江西省木林森照明有限公司(木林森子公司)年産1000億隻LED發光二極體項目(吉安)。
下游應用領域則推動面向各領域的LED照明用品發展,爭取到2020年實現營收800億元;強調發揮硅基LED獨特優勢,全面開發汽車大燈、探照燈、手機閃光燈、全彩顯示屏和背光源等特種照明及應用産品。照明應用開發工程重點項目涉及江西省木林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木林森子公司)年産2億套LED高效節能照明産品項目(新餘)、江西陽光照明有限公司(陽光照明子公司)年産8000萬隻LED高效節能照明燈具項目(鷹潭)。
此外,方案還要求發展相應的配套材料和關鍵設備,包括著力突破硅基LED晶片加工關鍵設備金屬有機物化學汽相沉積(MOCVD),力爭到2020年實現營收200億元。配套能力完善工程重點項目包括江西省木林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産800萬平米LED燈具線路板項目(新餘)。
方案同時公佈了相關保障措施,包括加大財政投入、強化金融支援、落實稅收等相關政策、完善補貼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