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寶藥業“開醫院” 醫療故事成上市公司新寵
- 發佈時間:2015-07-20 10:08:3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朱苑楨
上市公司的“醫療小分隊”又添新成員。7月13日,上市公司亞寶藥業公告稱,擬與運城市紅十字會醫院共同籌建運城市第一醫院,該項目投資10.45億元,其中公司投資8.36億元,佔股80%。
公開資料顯示,受益於國家政策對醫療健康服務産業的政策支援,截至目前,A股市場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涉足醫院投資,“醫院概念”板塊屢屢成為漲停集中股的“大本營”。有資深醫藥行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行業統計表明,截至目前已經投資醫院的上市公司大多尚未看到真正盈利,嘗到甜頭的是“極少數”,但對股價的帶動是立竿見影的。
亞寶藥業打出三甲醫院概念
根據亞寶藥業公告顯示,此次籌建醫院的方式是與運城市紅十字會醫院合作籌建,籌建後的醫院名為“運城市第一醫院”。公司稱,該項目投資共計10.446億元,其中亞寶藥業出資8.36億元,佔80%。目前,這一項目已獲得山西省發改委及衛計委批復通過。公司表示,運城市第一醫院建成後,將承擔運城市紅十字會醫院及運城市急救中心職能及醫療機構相關職能。
對於“運城市第一醫院”的規模及定位,公司的願景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保健于一體的擁有1500張病床位的三甲綜合醫院”,“目標成為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高端醫療平臺。”
至於運城市第一醫院的盈利前景,公司表示,醫院尚在籌備階段,因而對盈利情況沒有明確估算,但公司依據運城當地實際情況預計,該院未來的年營收目標是10億元。歷史股價顯示,“開醫院”的公告發佈後,亞寶藥業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
一位醫院投資界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對於致力於收購和投資醫院的上市公司來説,三甲醫院目前屬於稀缺概念,光是這個“三甲”的噱頭,給公司拉出兩三個漲停並不奇怪。“不用看別的,只要有投資醫院的消息出來,放心買入就是了。”有亞寶藥業的投資者在論壇裏戲稱,“A股現在就認這個。”
對於此次投資醫院的初衷,公司表示,此舉是為“響應國家鼓勵民間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號召,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民營醫院發展的政策,優化公司産業結構,延伸公司大健康産業鏈,提升公司核心競爭能力”。亞寶藥業副總經理湯柯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關於建立醫院的事宜尚處於公告和計劃實施階段,關於醫院的一切問題需要待該事件最終落地之後才能回應。
資本驅動下市場頻現“醫療故事”
公開資料不難看出,就在2013年之前,國內A股市場上,涉足“醫院”“醫療”業務的上市公司尚屈指可數。而截至目前,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玩醫療”的上市公司已經多達20家,其中還有不少是主業與“醫”字毫不沾邊的跨界“玩家”。這些“玩家”散佈在房地産、網際網路、快消品,甚至珠寶首飾行業。
今年年初,從事了15年房地産生意的上市公司宜華地産,將自己的轉型方向投向了與公司主業毫無交集的醫療産業。徹底更名為“宜華健康”。股價隨之飆漲:從宣佈改名前的16.01元/股,到宣佈改名一週後股價最高點23.5元/股,其間累計漲幅約達46%;7月初,上市公司千足珍珠公告表示收購醫院:擬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齊齊哈爾建華醫院、海寧康華醫院和江蘇福恬康復醫院的全部股權,合計15億元。同時,擬募集配套資金15億元,用於建華醫院和康華醫院主營業務的相關建設項目。
跨界“玩家”越來越多,看重的是醫院的盈利前景嗎?前述醫藥投資人士表示,“這些公司從前很少涉足過醫藥和醫療,醫療業務對於公司原有主業的拓展也並無幫助,他們更看重資本市場的反應。”
在投資醫療的先行者背後,不斷有後繼者對該領域公開表示興趣。醫療産業基金也已經遍地開花。
北京鼎臣醫藥諮詢公司負責人史立臣告訴新京報記者,據他分析,目前涉足醫院投資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是迫於市值管理的壓力而“講故事的”。“在原有主業沒有亮點的情況下,‘辦醫院’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故事來講給資本市場。”
實際上,上市公司辦醫院的前景如何?史立臣告訴記者,據他了解,目前運營比較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數。“馬應龍、愛爾眼科算是其中相對成功的。兩家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專業。其他的上市公司運營醫院狀況都非常一般,總體來説,上市公司投資醫院實現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的盈利不是靠炒作就能實現的。”
在大講醫院故事的上市公司中,貴州百靈算是一個典型。某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貴州百靈的糖尿病苗藥秘方到開設糖尿病醫院,這家公司講出的故事,其炒作價值都大於實際價值。“根據相關規定,貴州百靈那個苗藥是不能批量進行生産銷售的,只能在他自己幾家醫院裏用。而幾家地方醫院帶給公司的營收對業績的影響也非常有限。意義不大。”他表示,“但是資本市場不管這些,只要故事足夠動聽。”
新京報記者就貴州百靈糖尿病醫院目前的盈利詢問公司董秘牛民,對方回應不便接受採訪。
主要盈利點不在“醫療”本身
由於醫院産業作為特殊的服務行業,一直以來存在著難以打破的行業壁壘和門檻,這使得這門“好生意”實際困境重重。
史立臣告訴記者,除了一些意圖炒作、而醉翁之意不在醫療事業的上市公司之外,一些實際把運營醫院作為目標的上市公司,其主要盈利點目前仍遲遲不在“醫療”本身。
2013年底上市、被稱為“國內首個純醫院股”的鳳凰醫療,是國內不少投資醫院的上市公司模倣的對象。據了解,鳳凰醫療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投資、收購和託管公立醫院,從而實現其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供應鏈收入”,而該部分收入佔去公司總營收的70%以上。
關於對託管公立醫院實現“供應鏈收入”存在政策風險的質疑,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託管醫院實現供應鏈收入“本身並沒有違背政策”。他認為,託管醫院還幫助了醫院提高效率。“通過我們採購(藥品),成本甚至更低,我們做醫藥出身的,知道哪更便宜。”王學海表示,醫藥行業出身的上市公司投資醫院具有專業優勢。
而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史立臣認為,未來這一模式存在很大風險。“對於公司收購的醫院,公司向其銷售自己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託管的模式下,這一營收模式明顯是不合理的。”史立臣説,“這等於是企業截留了本屬於醫院的收入。”他認為,未來國家相關政策完善後,或會對上市公司擬託管醫院的做法進行限制。據記者此前採訪過的國務院國有資産辦公室副主任文宗瑜稱,一直以來,對於社會資本託管公辦醫院,國家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法規來管理和規範。
據了解,目前人福醫藥、康美藥業、復星醫藥等上市公司均在公立醫院和藥房託管方面有所涉及。
除政策風險之外,難以平衡的利益關係,成為上市公司涉足醫院的最大掣肘。今年年初,之前曾參與燕化醫院集團、門頭溝區醫院、健宮醫院成功改制的鳳凰醫療,在宣佈“再下一城”的時候,遭遇了擬收購醫院員工的集體抵制。鳳凰的收購計劃,讓原先端著“鐵飯碗”的體制內醫務工作者産生了身份焦慮:“改制後醫院資産如何確權,人員編制怎樣界定?”
“利益問題最難撼動,這也是上市公司收購和涉足公立醫院的最大阻礙。目前來看,這個問題難以平衡,也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上市公司運營醫院。”史立臣表示,“表面看來醫院的利潤高很,但實際上,目前很少有公司能夠通過醫療服務實現盈利,這個生意並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