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二場記者招待會上,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分別詳解過去五年來廣州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工作業績,展望未來五年願景,並回應社會熱點關切。
其中,廣州市衛計委明確,未來五年,廣州將全面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破除“以藥補醫”,取消藥品加成,降低檢查治療價格。另外,還將繼續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爭取明年推出覆蓋公共衛生和醫療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
5年成績:居民平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1.72歲
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從2010年的79.04歲提高到2015年的81.72歲,戶籍孕産婦死亡率從2010年的15.20/10萬下降到2015年的4.42/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4.04%。下降到2015年的2.96%。。
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724個、衛生人員數15.40萬人、病床8.21萬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病床6.08張、執業(助理)醫師3.15人、註冊護士4.08人。每人平均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從2010年的25元提高到2015年的50元。
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18.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4%。,人口自然增長率9.84%。;近年來,市區兩級每年投入近1億元,保障兒科人員待遇,促進兒科建設發展。
5年成績: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73%
全市11區均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和“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驗收,成功創建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規範化幼兒園1309所、佔比77.94%。公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053所,覆蓋率99.53%,就近入學率已超97%。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5個學科(群)獲批廣東省高水準大學重點建設項目,兩所學校全部專業納入全省一本招生。市屬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95%。
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73%。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進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品質繼續鞏固提升,其中2016年重本人數首次破萬,重本上線率22.22%,比2015年提高2.84個百分點。職業教育辦學和服務社會水準明顯提高,建成國家和省級示範性學校13所。
5年藍圖:打造世界前列的現代化教育
繼續深化教育高端人才引進、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等領域改革。加快推進新改擴建學校建設,再建一批示範高中,增加公辦學位供給,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推進職業技術院校遷建工程。建設高水準大學,推動智慧教育融合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育國際化水準。在“十三五”期間,為實現打造世界前列、全國一流、廣州特色、示範引領的現代化教育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5年成績:累計新增就業人數146萬人
累計新增就業人數146萬人;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92.9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2.7萬人。近五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牢牢控制在3.5%以下。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超額完成90%的目標任務。
目前五險參保繳費人數達3016萬人次,增長39.3%。企業退休人員、農轉居人員、城鄉居民月每人平均養老金分別提高至目前的3316元、930元、624元,分別增長37.4%、51.2%、60%。社保基金滾存結余1722億元,“保發放”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全市大專以上人才、專技人才、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303萬人、149萬人、226萬人,分別增長22.2%、28.5%、28.7%。高層次人才聚集效應更為明顯,廣州地區兩院院士77人,獲得“國家友誼獎”的外國專家4人,在穗留學人員總數達6.2萬人,五年來先後三次被評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5年成績: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40張
城鄉低保標準達到840元,綜合救助水準居全國前列;五年來全市城鎮平均低保標準提高80%,農村平均低保標準提高123%;出臺實施《廣州市醫療救助辦法》,建立了覆蓋全體居民(包括外來務工人員)的醫療救助體系,每人每年救助最高達35萬元。
實施《廣州市民辦社會福利機構資助辦法》,至今年年底全市養老床位5.9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40張。
近五年來,依法審批慈善募捐許可備案2746件。在剛剛發佈的第四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中,廣州在256個樣本城市中位列第四。其中,捐贈增長速度、社會(慈善)組織增長速度排名第一,分別達到27.18%、28.04%。
開展幸福社區創建工作,全市超過50%的社區創建成為幸福社區;推進城市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全市劃分基礎網格16658個。
5年計劃:健全救助服務體系
廣州市民政局新聞發言人、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王福軍表示,未來廣州市民政局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做好七項根本工作,包括健全救助服務體系等工作。二是堅守五條工作底線,包括“穩定、廉潔、道德、安全和救災”。三是推動五項重點改革,包括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社區服務綜合體試點建設、實施社會組織品牌戰略、促進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等工作。
市衛計委:降低檢查治療價格
5年計劃:全面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廣州市衛計委明確,未來五年,將全面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健全公立醫院管理機制,堅持“管辦分開、政事分開”,建立廣州地區公立醫院聯席會議和廣州市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落實政府領導、保障、管理、監督責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落實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建立公立醫院科學補償機制。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取消藥品加成,降低藥品、醫用耗材費用和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規範藥品使用和醫療行為。建立健全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在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作、醫保基金可承受、群眾整體負擔不增加的前提下,合理調整提升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熱點回應: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方案徵求意見
熱點一:有評論認為醫改工作推進這麼多年成效不大,如何看待?
廣州市衛計委副主任胡丙傑表示,廣州市醫改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偏少、收入分配及績效激勵機制尚不健全、醫療衛生資訊共用阻力較大、公共衛生服務財政支出壓力大等問題。
未來將全面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結合本市實際情況,起草制定《廣州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目前正在徵求相關部門意見。
另據透露,自2017年開始,廣州市每人平均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將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
熱點二:目前大多數市民還是願意到大醫院看病,群眾看病難問題依然突出。市衛計委對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有何舉措?
胡丙傑介紹,廣州市衛計委將通過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引導群眾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就醫。其中,他特別提到,明年將繼續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全科或專科醫師牽頭負責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與公立醫院建立固定協作關係,滿足居民多層次服務需求。他透露,爭取明年能推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該服務包涵蓋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兩部分,根據患者病情分初級、中級、高級等不同層次。
市教育局:整治校園周邊環境
熱點回應:一年檢查4000余輛校車
廣州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沈子鳴介紹,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校園周邊環境建設和校園安全工作,廣州市教育局聯合市公安局、城管委、工商局、食藥監局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長期整治。
2016年,檢查校園周邊食品店、餐飲店等業戶178526家,引導辦照、辦證21076戶,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10339份,取締無照無證經營1366戶;整治亂擺賣31362宗,佔道經營20083宗。切實做好校車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不漏一校、不漏一車”原則,對全市4032輛校車進行全覆蓋定期檢查。每年都由局領導分別帶隊,組成6個督查組,對所有學校進行3次全方位安全隱患檢查,2016年出動檢查人員1033人次、排查整改隱患868處。
同時加強中小學生防溺水宣傳教育和預防工作。
市人社局:大力建設人才強市
熱點回應:利用“網際網路+”促進就業
廣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陳敏介紹,以今年為例,截至11月底,人社部門組織創業培訓及創業輔導2.43萬人次,資助勞動力技能晉陞培訓7.29萬人。全市城鎮新增及就業人數30.24萬,幫扶15.07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市人社局主要從三方面努力:一是創新培訓模式,紮實開展創業培訓工作。二是全面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畢業生多渠道就業。三是以“網際網路+就業”為重點,加大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力度。例如通過手機APP為企業與求職者提供便利的掌上求職,招聘服務等。
5年藍圖:打造“永不落幕”的留交會
推動實施“就業提質計劃”和“就業普惠計劃”,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全面落實勞動技能晉陞培訓補貼政策,支援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
推進社保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各類補充保險,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推進社保法定人員全覆蓋,建立全民參保登記制度,探索引導被徵地農民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養老保險。
加快建設人才強市,強化産業領軍人才發展。注重引智與引資引技並重,繼續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打造“永不落幕”的留交會。建設現代技工教育科學發展的“廣州模式”。全面開展分類考錄、分類考核、分類培訓,促進公務員隊伍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實現公務員培訓對象全覆蓋。
構建新型和諧勞動關係,促進勞動者體面勞動。適時、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市民政局:促慈善事業發展
熱點問答:實施支出型救助政策
下一步如何進一步提升困難群眾的保障體系?
王福軍表示,廣州市民政局在全面落實現有救助政策的同時,推動補救性、預防性和發展性救助措施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具體包括:落實前置救助措施,從源頭減少救助量;實施支出型救助政策,對遇到緊急性事件導致生活困難的市民,以及因醫療、住房等剛性支出導致生活困難的本市中低收入居民進行救助;通過逐步拓寬社會救助面、簡化申請救助程式、引入專業社工等措施提高救助效率;增強社會救助精確性。擴大核對資訊對接共用範圍和內容,建立社會救助動態跟蹤制度,促進社會救助公平公正公開。(羅樺琳)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