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海外就醫 抓不住“救命稻草”
- 發佈時間:2016-03-01 15:55:06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79歲的劉姨(化名)被醫生診斷患上了肺癌,已經出現大範圍轉移,然而,家人一心想為她延長壽命,仍四處奔波張羅,想讓劉姨出國治療“搏一搏”,最終被醫生攔了下來。隨著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共用優質醫療資源正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海外醫療”這個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然而,海外醫療到底優勢在何處,局限又在何處,很多人並不清楚,不少患者和家屬在面對生命逝去的恐懼中,盲目地想“孤注一擲”。
盲目的海外就醫者
把劉姨攔下來的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放療科主任張秀萍。曾在法國一所大學學習放療腫瘤專業並取得博士學位的她,如今幾乎成為親戚朋友們的“免費出國仲介”。不少病患輾轉找到她,希望通過她聯繫上法國的醫院去接受癌症治療。“去年就幫20多個人聯繫了,但最終成行的只有兩三個。這其中有很多是盲目想去海外醫療的患者。”
中國國家癌症登記中心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估計,中國去年一年新增的癌症病例約430萬,癌症死亡病例超過280萬。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新的癌症病例,每天平均超過7500人因癌症而死亡。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癌症五年生存率僅為30%多,不及美國的一半,而有數據顯示,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癌症五年生存率甚至達到80%。如此一來,便不難理解,為何眾多癌症患者將希望寄託在海外就醫上,不惜傾家蕩産,希望能救回一命。
40多歲的金雲(化名)在廣州一家大公司任職高層,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被診斷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腹部腫瘤,醫生判斷她的生存期限只有兩年多。在接受了大大小小十幾次手術後,不服輸的金雲,在病友的介紹下,通過私人關係聯繫上美國一所大學附屬醫院,準備接受一種新藥的臨床試驗,當“小白鼠”搏一搏。但在長途跋涉了十幾個小時飛到美國,接受體檢後,最終卻因不符合臨床入組條件,空手而歸。回到國內,身心疲憊的金雲病情迅速惡化,不得不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不久後便撒手人寰。“美國之行對她的打擊非常大。”金雲的好友説。
像金雲這樣孤注一擲的患者不在少數。北京盛諾一家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從2011年成立,至今已為超過千名患者實現海外就醫,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蔡強告訴記者,國外的臨床試驗有很嚴格的入組標準,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入組;其次,臨床試驗有對照組,患者也可能用的是對照組的藥;第三,試藥雖然免費,但其他醫療仍需要付費。“像金雲這種情況,我們不會建議她出國,如果能先聯繫到對方醫院的醫生,做一個遠端會診,或許可以避免白跑一趟的局面。”
“奇跡”發生只是個例
高品質的歐美醫療服務和極具特色的中南亞旅遊國家醫療項目對國內患者有巨大吸引力,有數據顯示,國人癌症患者海外就醫的平均費用為15萬美金(約100萬人民幣),儘管昂貴,出國就醫的人數有增無減。很多人抱著一線希望,寧願花費鉅資去海外求醫。奇跡確實發生過,但畢竟是個案。
杭州“19樓空間”一個赴美就醫的帖子流傳甚廣,主人公在國內被診斷患上了脊椎腫瘤中的“骨巨細胞瘤”,置換手術風險非常大,不做手術又面臨癱瘓的風險,左右為難之際,主人公選擇赴美醫療。最終美國醫生診斷為“骨髓瘤”,不需要做手術,只需要放療。
類似這樣推翻國內醫生診斷結論的例子並不多見。蔡強介紹,曾經有一名湖北武漢的患者,在國內診斷是丙肝發展成了肝癌,建議進行肝移植,肝源都已經找好了。患者來到美國梅奧診所求醫,最終診斷根本不是肝癌。“不過,這樣誤診的比例非常低。”
更多被推翻的是治療方案。蔡強統計,超過60%的國內治療方案被美國醫生改變。尤其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因為美國可用的新藥和治療手段更多。”
張秀萍主任認為,海外醫療是好事,能為切實需要的患者帶來益處。一方面,國內某些醫療技術和設備,確實達不到國外頂級醫院的水準,比如在質子、重離子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方面,發達國家優勢明顯。以治療癌症的質子設備為例,國內雖然已經引進設備,但與有著數十年經驗的法國相比,操作人員的水準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加強。
另一方面,在治療方案的確定上,國內醫院目前還無法做到多學科醫生會診制度,大多還是由單個醫生説了算,即使醫生水準很高,視野也畢竟有局限。而國外這一套已經行之有效多年,做出的判斷和治療方案會更全面科學。
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去海外醫療。張秀萍主任介紹,之所以攔下劉姨,是因為以她的高齡,根本不適合長途跋涉,而從病情已經發展到晚期來看,去國外的益處也不大。“事實上,去海外治療,對方醫院也要看患者的適應症,如果國內能解決的,他們也不建議你去。特別法國是非營利性醫院,也不願意你去擠佔醫療資源。”
根據盛諾一家的統計數據,出國治病的患者70%是癌症患者,其次是複雜的心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腦瘤)等。癌症中,肺癌的比例最高,其他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神經母細胞瘤、黑色素瘤等。肺癌的高比例,一方面跟我國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有關,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治療肺癌還只有第一代靶向藥物,而美國已經開發出第二第三代靶向藥物,免疫藥物也有了。這些新藥要在國內上市,必須經過漫長的審批過程。
專家提醒,患者還需要注意的是,並非任何癌症都適合出國治療。在發達國家,前列腺癌、乳腺癌比較多發,而中國常見的胃癌、肝癌等癌症,國外很少見,治療經驗上並不比中國醫生更有優勢。盲目選擇出國,對患者的身心和錢包,都是一場考驗。
尋求海外醫療 別等最後一刻
4歲多的諾諾(化名)是名漂亮可愛的女孩,不幸患上左眼視網膜母細胞瘤,也就是兒童眼癌,剛發現時是眼內期D期(中晚期),醫生診斷保命同時保眼還有比較大的希望。但隨後病情一路發展,雖然在國內多家醫院做了各種治療,最後不得不接受了眼球摘除手術和開顱手術。術後效果仍不理想,經過四方打聽,諾諾的父母了解到美國有一種質子技術可以針對孩子的疾病治療,四處籌錢希望能通過海外醫療仲介出國接受治療。
“像諾諾這樣的情況,如何在實施眼球摘除手術前,能安排一場遠端會診,或許會有更好的辦法。然而現在已經太晚了,對病人來説,獲益不大,這樣的病人,我們不建議他們去美國治療。”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介紹,“其實到了癌症晚期,通常並不鼓勵患者出去。反而是越早期尋找海外醫療,美國醫生能給出的辦法越多。”可現實是,很多患者把海外醫療當成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國內醫生治到束手無策時,才想到去國外試一試。
蔡強介紹,患者是否適合去海外治療,需要三方面的評估。一是對於病情是否受益。能治愈或者延長生命週期,等待新藥出現。如果已經是癌症晚期大範圍轉移,美國的醫院通常也不會接收。第二是病人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承受。比如美國的醫療費用遠遠高於國內,做PET-CT掃描,國內醫院的價格在1萬元以內,美國需要花費1.2萬美金。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晚期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治愈率能達到86%,預估費用需要13萬美金。第三,患者去國外看病,需要清楚國外的醫療體制和法律,不要認為只要給錢就能包治愈,“美國醫院對醫鬧是零容忍的”。
有很多患者在國外醫院治療後獲益而歸,也有不少患者海外就醫時客死他鄉。2011年就進入這個行業的蔡強形容,這是個“越做越謹慎”的行業。儘管已經事先跟患者及家屬做了各種風險告知,也簽訂了協議,但在國外就醫時各種突發狀況,仍難以預料。“曾經有個肝癌病人,在美國半夜出現大出血,打電話給我們的工作人員。我們緊急聯繫了急救將患者送到醫院,病人不會英文,我們的工作人員在7分鐘內趕到醫院,並將患者的病歷翻譯文件給到美國急救醫生,病人最後搶救過來了。想想非常後怕,如果我們沒接到電話,如果患者因失血過多而死亡,我們將無法向家屬交代,也可能面臨鉅額賠償。”
張秀萍主任也提醒,想去海外醫療的患者,一是要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二是尋找專業的醫療仲介機構,三是對療效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懂外文,又不了解國外的醫療體制,盲目前去很可能不適應。曾有患者癌症晚期出國一搏,回來後一個月就去世的。”
-特別提醒
找出國看病仲介要辨真偽
斯坦福研究所估計,全球醫療旅遊産業規模在2017年將達到6785億美元,巨大的潛力使得各類海外醫療服務機構越來越多。央視曾經曝光,大部分出國看病仲介機構聲稱與國外醫院建立有官方合作,實際上並未獲得轉診授權,也沒有與醫院簽訂任何官方性質的文件。
據悉,現在有很多出國看病仲介機構,沒有專業的醫生來給客戶提供服務,病人的病歷資料蒐集整理都是由非醫學背景的人在做,完全不可能滿足國外醫院的要求,也無法將患者病情科學準確地向美國的醫院報告。而病歷翻譯也不同於醫學文獻的翻譯,對翻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病歷翻譯是否準確,直接關係到國外醫生對病情的判斷。目前不少機構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翻譯人才,通常“外包”請人翻譯,某寶上最便宜的翻譯只需要幾百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放療科主任張秀萍指出,很多患者以為聯繫國外醫院只需要簡單的翻譯一下病歷,其實從評估患者適應症,到準確無誤地翻譯病歷給海外醫院,都需要有專業醫學背景的人操作。“就算找的是醫生,也不能保證能準確翻譯相關病歷。尤其是癌症,需要有深厚外文功底的專科醫生才有保障。”有的仲介機構提供的醫學翻譯不專業,中式英語老外醫生根本看不懂,對患者來説,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
北京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告訴記者,2014年他就曾製作了一個“如何自助出國看病”的視頻放到網上供下載,視頻非常清晰詳細地告訴患者如何DIY找到美國醫院看病,需要準備哪些資料,當時公司內部人員還埋怨他“洩露商業機密”。
“事實上任何一個患者都可以直接聯繫國外的醫院看病,不少出國看病仲介機構僅僅是拿著患者的預約信,就忽悠説是跟醫院的簽約協議書。”蔡強指出,要識別出國看病仲介真偽,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求對方出示國外醫院的授權證書”。
據介紹,美國醫院可以接受患者自己的申請,不過患者需要做病歷摘要、找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員翻譯病歷,並有懂美國醫療體系的人幫忙預約。還有簽證、食宿、交通等需要自理。DIY申請的好處是省錢,壞處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蔡強告訴記者,通過與醫院簽訂轉診協議的專業機構,一般四週能見到醫生;病人自己申請,過程大約需要3個月。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行業趨勢
“差價醫療”或成下一個爆點
除了直面生死的重疾醫療外,海外醫療的另一面是以跨境體檢、醫療美容、試管嬰兒等為主要內容的“輕醫療”。與盛諾一家專注做“救命事業”不同,去年7月成立的首個網際網路跨境醫療平臺——春雨國際醫療,瞄準中産階級人群的需求,半年以來服務過的跨境醫療客戶達到近百人。春雨國際CEO熊娟表示,跨境醫療市場未來3-5年肯定是個井噴的狀態。業內也認為,“差價醫療”或成為跨境醫療下一個爆點。
據美國當地的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中國赴美就醫的重症患者大約是1000人,三年後這個數字達到5000人,出現幾何倍數的增長。熊娟認為,加上試管嬰兒和未來“差價醫療”的發展,一年出境的人次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據説現在很多美國當地醫院國際部在找中文翻譯。”
據介紹,當前春雨國際跨境醫療分四大産品板塊,一是遠端問診、國際轉診,二是跨境體檢,三是試管嬰兒,四是醫療美容。熊娟指出,跨境醫療的中國市場目前還處於初期的教育市場階段,大部分知曉的人還是金字塔頂尖的人群。“但實際上從我們對全球醫療資源市場的了解來看,還是有很多優質醫療産品可以為國人所用,但價格不一定會比國內貴。比如像印度、泰國、東歐一些國家醫療和藥品費用都低於國內,而醫療服務體驗、醫療技術水準從某種程度上有創新的地方。”熊娟介紹,以牙科為例,匈牙利的牙科非常便宜,而醫生是整個歐洲技術最好的,旅遊的同時做個牙齒修復完全有可能。印度的一些新藥價格非常低,泰國的康復價格也有優勢,這些差價醫療會讓更多中産階級獲益。
據悉,一直致力於連結全球頂級醫療機構的盛諾一家也看好“差價醫療”的市場。董事長蔡強透露,盛諾一家目前已經與美國和英國10多家頂級醫院簽約轉診協議,但其實印度等國的醫療水準也非常不錯,“丙肝一個療程的治療,美國需要70萬人民幣,在印度只需要8000元,其中的差價對患者來説非常誘人。”蔡強透露,盛諾一家未來也不排除會進入這個領域。
儘管春雨國際的定位是“網際網路跨境醫療服務平臺”,整合全球優質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諮詢,並不提供專業的醫學服務,但這個行業的風險控制仍非常重要。熊娟介紹,平臺在選擇合作醫院和項目方面,都會對風險進行嚴格把控。比如醫院要經過JCI認證的,項目選擇相對安全性比較高,不涉及手術或並發癥等不可預知的風險。在日美韓等國選擇的當地團隊都是有醫學背景的專業翻譯團隊,避免相關風險等。至於是否引入保險公司為跨境醫療買單,春雨國際CEO熊娟表示,這塊正在聯繫,但價格非常昂貴,對患者來説不是很划算。如果説未來有更好的保險産品,也希望能引入。
據悉,目前跟春雨國際醫療平臺簽約的有31家海外醫療機構,美國和日本居多,泰國和印度也有。平臺收取的費用約每人平均5萬元人民幣,不同産品之間差價比較大。如日本的體檢價格3萬-4萬,去美、泰做試管嬰兒需要20萬-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