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靠怒斥根絕不了號販子 應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 發佈時間:2016-01-27 14:34:24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張天蔚  責任編輯:吳起龍

  鋻於中國國情,最可能的改進方向,是進一步完善已經開始實行的混合分配模式。即開辦更多優質的私立醫院,讓有錢人按價高者得的方式享受到優質資源,同時增加公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讓低收入患者按照辛苦者得的方式,相對公平地分配較低價格的優質服務。

  近日,一段“女子怒斥號販子”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白衣女子聲嘶力竭的怒斥和淚水,無疑戳中了大多數網民的淚點和痛點。

  視頻中女子指控院方與號販子“裏應外合”的情況是否屬實,公安機關已經介入調查,該女子也已經由院方安排就診,這一事件本身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無可否認的是,看病難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的痛點,而活躍于掛號窗口前的號販子,又“劫胡”了很多辛苦排隊的患者的掛號機會,於是號販子順理成章地成為千夫所指的罪魁,似乎號販子已成看病難的癥結。

  但一個基本的道理是,無論號販子採用何種手段佔有號源,目的都是轉手倒賣。而既然號販子能夠高價轉賣,則證明專家號確屬醫療市場上的稀缺資源。而如何對稀缺資源進行分配,從來都是難題。現實中存在的分配方式,大約有按價格分配(價高者得)、按權力分配(特權或關係)、按時間分配(排隊),或最新出現的按技術分配(熟練的網路搶票甚至搶票軟體)。而具有不同資源優勢的群體,對不同的分配方式會有不同的偏好和評價。有錢的就喜歡按價格分配,並認為最符合市場規則因而最為公平;低收入群體則可能更偏好按時間分配,並認為誰排到算誰的是最公平的方式。

  而我國目前的醫療體系,仍然堅持低價策略,無論是4元錢的普通號,還是幾十元的專家號,或幾百元的特需號,都既無法如實體現醫生的真實勞動價值,也不能如實反映真實的醫療供需關係。這樣的定價策略,必然將醫療資源,尤其是更為稀缺的專家號,導向按時間分配的方式,徹夜排隊也就變得不可避免。而經過持續的嚴厲打擊,目前號販子所能採取的搶號方式,基本已只剩提早排隊一種。也就是説,這些號販子所做的“工作”,基本是把所付出的時間成本,轉換成買號患者的價格成本。對於那些辛苦排隊的患者來説,號販子破壞了“辛苦者得”的公平,但對於那些花錢買號的患者來説,號販子卻間接促成了“價高者得”的另一種公平。

  因此,號販子不是看病難的原因,而是其結果。甚至有經濟學家稱,號販子只是“發現了真實價格”,輿論應該為其正名才對。

  這樣的“高論”,看似符合經濟學原理和市場分配原則。問題在於,醫療資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如果完全遵從價高者得的分配方式,則意味著大多數低收入群體將無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背後,隱含的是生命價值和生命機會的不公,是一個讓人很難接受的現實。

  理論上,解決這一難題的出路,在於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當專家號不再稀缺,則患者不需徹夜排隊,號販子也就沒了機會。但即使最樂觀地説,這個過程也註定漫長。而更客觀的判斷是,即使醫療資源供給總量充足,優質醫療資源也註定永遠稀缺,正如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已近乎過剩,對名校資源的競爭依然如火如荼一樣。因此,優質醫療資源的分配難題將長期存在,掛號難也不會消失。

  鋻於中國國情,最可能的改進方向,是進一步完善已經開始實行的混合分配模式。即開辦更多優質的私立醫院,讓有錢人按價高者得的方式享受到優質資源,同時增加公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讓低收入患者按照辛苦者得的方式,相對公平地分配較低價格的優質服務。

  既然如此,與稀缺資源伴生的號販子就不會消失,與號販子之間的鬥智鬥勇,也就永無盡期。為打擊號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乃至為此而損耗的政府公信力,也是不得不付出的社會成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