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居民香港購藥潮興起 專家提醒要有風險意識
- 發佈時間:2015-08-28 10: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重慶李女士的媽媽不幸罹患肺癌,需要一種靶向藥易瑞沙。因為所在醫院沒有這種藥,聽説香港此藥有售,便請托在香港的好友王先生幫忙買藥。遍尋香港多家藥店,王先生終於買到這種藥並給李女士寄去。記者採訪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到香港旅遊的同時也會順便購買藥品。專家提醒,內地遊客在香港買藥也存在風險,尤其是海關稽查嚴格,不能僭越法律。
去香港旅遊順便買點藥品,如今已成為大多數入港旅遊的內地遊客的選擇。香港銅鑼灣一家藥房老闆告訴記者,每天銷售額平均有10多萬港幣,其中內地人消費約佔一半,在內地旅遊者光顧較為集中的地方,這一比例更高。
價格因素成為遊客入港買藥的首要原因。以王先生代買的易瑞沙為例,在香港要憑醫生處方才能購買,內地未納入醫保目錄,屬於患者自費藥。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來源的易瑞沙:一種是英國産的,在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銷售;另一種是印度産的,僅限于印度國內銷售,只能通過非正規渠道進入我國。但二者在價格上相差不少:英國産的易瑞沙每片500元,患者一個月大約需要15000元左右,而印度産的只需要2000元。王先生買的是英國易瑞沙,香港售價10片4200多港幣(約合人民幣3360多元),同樣的藥在國內賣要5200元。
另一方面,鋻於內地常出現假藥事件,很多人選擇去香港購買一些常用藥。這些藥大都是香港、東南亞一代的祖傳方劑,屬非處方藥,經口口相傳口碑和療效甚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記者調查發現,內地旅客比較多購買的藥品主要有幾種,包括感冒發燒類、止咳類、胃腸藥、蚊蟲叮咬類、跌打損傷類和一些萬靈藥如保心安油、法國雙飛人等。這些常用藥很多在國內買不到,於是遊客選擇在港旅遊時購買。
但事實上,香港藥店違規賣藥也不少見,專家提醒顧客買藥要有風險意識。
首先是售後服務難保障。藥物都不是絕對安全的,很多藥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問題,比如此前發生的塑化劑事件,這時藥廠會通知醫院回收,醫院再通知病人。內地人在香港買藥之後,藥店完全不知道客戶的情況,也就無法跟進售後,即使藥品要回收,也難以通知到病人。另外,藥店售貨員並非專業的藥劑師,一些病人必須知道的藥品使用資訊都難以保證準確傳達。
其次,在香港買藥也可能買到水貨或者假貨。水貨是指通過非正常渠道進入香港市場的藥品,比如印度的藥品,許多都比香港便宜。雖然水貨藥本身品質沒有問題,但運送過程中有可能受到污染。
最後,香港藥店的價格是自由浮動的,儘管總體比內地便宜,但店員很可能提高價格賣給內地人。“售貨員要做生意,如果病人要買甲藥,而藥店沒有,他會介紹乙種藥更好,勸説顧客消費。”據了解,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已經接到多宗此類投訴。
專家建議,到香港買藥,如果是一般病症買藥可找私家醫生,這個渠道比藥店更安全,因為私家醫生一旦被發現賣假藥,就面臨吊銷牌照的處罰,所以極少有人鋌而走險。另外,香港對私家醫生開處方沒有限制,骨科醫生也可開眼科藥。如果到藥房買藥,最好選擇在工作時間去,同時要求見駐店藥劑師。法律規定,藥房必須把藥劑師的執業證書擺放在明顯位置,這樣就能確定誰是藥劑師,藥劑師也不會冒被吊銷牌照的風險賣違規藥品。
此外,羅湖海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在香港,含精神藥物成分的藥品可以在各大藥房合法出售,無須醫生處方,兩地的監管存在差別,在香港買藥帶入境成了一些“咳友”止咳水的來源渠道,一些倒藥者甚至做起了“香港代購”,將藥品偷帶入境後進行銷售牟利。這種攜帶藥品逃避海關監管、走私牟利的行為,嚴重干擾了國家有關藥品進出境管制的法律秩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羅湖海關還提醒廣大進出境旅客,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鴉片、嗎啡、海洛因、大麻以及其他能使人成癮的麻醉品、精神藥物禁止進境,如因治療疾病需要,個人憑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診斷書、本人身份證明,可以攜帶單張處方最大用量以內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一般不超過7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