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今年棚改達580萬套 業內:開發商因不賺錢不願做

  • 發佈時間:2015-03-13 07:09:1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杜冉樂  責任編輯:朱苑楨

  按照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將達到580萬套,增加110萬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納入棚改政策範圍。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及,住房保障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把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這與去年11月住建部發文鼓勵地方政府回購商品房的政策一脈相承。

  四川大學不動産市場研究所所長吳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加快棚改步伐與降低保障房門檻,本質上會增加安置房需求,未來新獲批的單純保障房建設用地會減少,要麼採取房企配建形式,要麼採取回購商品房。在吳豐看來,房企參與棚改業務,只是其商業驅動戰略的一部分。

  消化部分商品房庫存

  西部某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處負責人透露,以前地方更多是給予實物保障,而現在更多強調貨幣補貼。在他看來,貨幣補貼措施可增加受保障人群對市場存量房的吸納度。

  在保障房開發上,由於區位較偏、配套不齊或門檻較高等原因,近年來屢屢被曝出空置等問題。有業內人士猜測,為什麼不可以進一步降低保障房申請門檻?如此一來,消費者可以更多通過保障房解決居住需求,而不用再進入新房交易和租賃市場。

  那麼,“棚改”到底該怎麼走?會不會與回購商品房産生抵消效應?

  吳豐解釋説,“棚改”本質上會增加市場的購房需求,原來棚戶區非常擁擠,現在改造成大型舒適社區,居住密度降低了,除了回遷安置一部分居民之外,另有一部分拿著補貼金會選擇到其他區域購房,或參與政府回購的商品房。此外,單純的保障房建設用地的供應已經越來越少了,較多的是房企配建模式。

  今年3月初,成都青羊區大安路一號地塊近29畝的棚改土地首拍失利,該地塊被業內稱為成都市一環“寶地”。業內知情者透露,流拍原因主要是該地塊返遷安置條款較為嚴苛,沒達到房企的預期。

  賺錢難制約棚改力度

  中國城市産業發展聯盟主席陳寶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的保障房都是開發商在商品房小區裏配建,有的可能是區域配建,地方政府並沒有出資。”

  對於棚改地塊的房企配建模式,房企在拿地時已確定要配建的比例,配建部分要按期、無償交給地方政府,配建支出也需要商品房部分的銷售補貼。

  記者注意到,目前各地“棚改”或“舊改”中,主要以各地所屬的城投類公司為主,比如渝開發;或與地方政府關係較為密切、在一二級聯動開發上有豐富經驗的房企,比如美好集團(名流置業)。

  “前期土地整理涉及拆遷、資金等很多問題,因為不怎麼賺錢,所以制約了‘棚改’的開發力度。”全國房地産經理人聯盟四川分盟秘書長何良栩表示,很多開發商不想做這一塊業務。

  據《中國建設報》報道,根據2014年6月國家開發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好棚戶區改造貸款資金的通知》,回購商品房作棚改安置房的總投資可達到40%,此前這一比例僅20%。而住建部提出2015年棚戶區改造資金將不低於5000億元,按40%的貨幣補償計算,今年將有近2000億資金用於回購商品房,形成近100多萬套商品房需求。以60平方米/套計算,回購100萬套也只有6000萬平方米,佔6億平方米庫存的10%。

  在陳寶存看來,地方政府沒有回購商品房的能力,並無實際意義。何良栩亦認為,商品房的成本已偏高,開發商不可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把項目賣給地方政府。

  對於商品房的回購和棚改,吳豐表示,房企參與棚改業務,只是其商業驅動戰略中的一部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