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能源 > 石油天然氣 > 正文

字號:  

評論:國際原油期貨並不能有效反映國內原油供需

  • 發佈時間:2015-07-13 17:16:1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6月27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態,證監會正會同有關單位和部門,統籌原油期貨上市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後,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宋安平透露,準備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使原油期貨上市。

  近來,作為世界重要商品的原油,隨著其國內期貨合約的即將上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原油期貨品種包括北美的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歐洲的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期貨、中東的阿曼原油期貨以及東京的中東原油期貨,其中前兩種是全球原油市場的主要定價基準。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缺乏原油定價權,面對巨大的原油價格波動,國內企業也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即將誕生的國內原油期貨,能改變這一切嗎?

  國際原油期貨的前世今生

  國際原油期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曾繁榮一時的美國紐約“汽油交易所”。隨後在20世紀30年代,在供需失衡、油價大跌的背景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過一個石油期貨市場,但這些都被美國政府建立的壟斷石油市場扼殺。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中東戰爭為導火索的兩次石油危機令諸多經濟體面臨惡性通脹風險,各國紛紛採取了經濟手段,原油期貨成為歐美各國解決油價波動的金融工具。

  然而好事多磨。起初紐約棉花交易所試圖強推石油期貨,但1967年和1974年的兩次嘗試均告失敗。1978年底,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了2號取暖油期貨,一經上市便吸引了諸多小型的公司和獨立的市場參與者,隨後石油現貨交易商與投機商的加入進一步增加了市場活力。經歷了8年的嘗試,NYMEX于1986年正式推出了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期權合約,兩年後倫敦國際原油交易所(IPE)也推出了布倫特原油(Brent)期貨合約。由於交易量迅速攀升,WTI原油期貨已成為美國以及西半球其他市場常用的原油價格標桿,Brent原油期貨則是西歐、地中海和西非地區原油價格基準。截至2015年6月底,上述兩個原油品種的總持倉分別達到165萬手和178萬手(1手為1000桶)。

  此外,目前國際上比較重要的原油期貨合約還包括中東國際能源期貨及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阿曼原油期貨,以及東京商品交易所推出的中東原油期貨。前者是全球交割量最大的原油期貨,每月交割量為1300萬~ 1600萬桶。

  原油價格影響因素:供給需求蹺蹺板

  影響原油的因素眾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受供求影響,而供給國和需求國的錯位給原油價格帶來了更為複雜的博弈;此外,作為具有金融屬性的戰略商品,原油價格也受到其供給需求國利率匯率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原油定價貨幣美元的走勢以及美國實際利率走向也成為油價運作的關鍵。

  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費仍以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主,其中原油佔能源消耗總量的38%,排在第一位。在過去的20年裏,全球常規石油資源的探明儲量呈現緩慢上升趨勢。截至目前,全球原油探明儲量為1.69萬億桶(約合2382億噸),其中47.9%來自中東地區。世界上的19個大油田中,中東地區就佔了14個。該地區每年的原油産量佔全世界總産量的38%,其中約70%用於輸出,每天外運的原油達200萬噸,佔世界原油總貿易量的60%。儘管中東地區有“世界油庫”的美譽,但很顯然該地區的原油需求卻並不高,年均原油消費量不足全球總消費量的10%。

  相反,原油産量僅為全球總産量10%的亞太地區,卻貢獻了30%左右的消費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亞太地區必須依賴進口來滿足原油消費的需求。而全球原油市場的第二、三大消費主體北美洲和歐洲也尚不能自給自足。産量與消費量的地區分佈極不平衡極大地加劇了國際油價的波動,作為剛性需求,全球經濟的增長註定了原油消費量與日俱增,但經濟利益將供給國推向了需求方的“對立面”,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禁運、增産都在分分鐘左右著原油價格。

  1973年10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決定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結算,由此美元成為了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錨,其走勢與油價的聯動性增強,這一影響因素在金融體系發達的今天成為了原油金融屬性的放大鏡。根據筆者的研究,美元指數的運作最終由美國實際利率左右,進而擁有金融屬性的原油也受到美國實際利率的牽制,自上市以來,WTI原油和Brent原油價格同美國實際利率相關性均在-75%(編者注:美元降息,一般易致油價上漲,因此二者價格為負相關)左右,美指和實際利率的頻繁變動也加大了原油的波動頻率。

闊別多年的老朋友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也曾出現過多家石油期貨交易所,第一家是南京石油交易所,1993年3月6日開業。隨後,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但從1994年4月起開始,國家對石油流通體制進行了改革,加上早期期貨業發展不規範,使得我國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的石油期貨于1994年畫上了一個句號。

  然而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中國的原油消費逐年攀升,2012年我國就已成為第三大原油進口國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目前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原油進口國,但原油需求還遠未達到峰值。以每人平均原油消費量來看,2014年僅為0.38噸/人,是世界平均水準0.58噸/人的2/3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1~3噸/人的水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未來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預計2020年我國原油需求將達到6.5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將在65%左右;而我國原油需求峰值或將達到8億~ 9億噸,出現在2040年前後,屆時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80%左右。

  消費量如此之大,這意味著國際油價的波動將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極大衝擊,而遺憾的是國際上油價基準WTI和Brent原油期貨並不能有效反映國內原油供需面,同時從原油影響因素中可以看出作為主要消費國的我們在原油市場中的影響力也並不大。

  2014年,主要向中國出口石油的國家按供油量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阿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巴西、剛果。其中,來自中東的原油進口增長了8.6%,達到1.4654億噸,佔到了總進口量的48%。顯然若通過WTI和Brent兩大原油期貨進行套保,國內企業的操作風險是很大的,而中東的原油期貨交易活躍度又不足以滿足我國交易需求。

  那麼一個適合我國投資者需求的原油期貨品種就呼之欲出,而這或許在未來三個月內就將揭曉答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