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獐子島稱水溫異常致巨虧 24小時監測失靈存疑

  • 發佈時間:2014-11-03 08:30:2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宋戈  責任編輯:馬藝文

  10月30日晚間,市場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於獐子島(002069,收盤價15.46元)的三季報,因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滅頂之災,拖累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中報時的預盈變為虧損8.12億元。10月31日,公司在大連向媒體、投資者舉行災情説明會,公司董事長等高管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相關人員到場。

  從中科院以及獐子島方面的解釋來看,海水溫度異常及其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導致此次數億海産品絕收的“罪魁”,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獐子島官方網站曾撰文稱,公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通過各種監測設備和監測手段,實現了對獐子島海洋牧場的“24小時監測”,獐子島海洋牧場變成了“數字化海洋”。對此,有業內人士質疑道,為何在海水溫度異常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況下,公司這套嚴密的監測手段卻一籌莫展?如果提前監測到了,是否可以提前捕撈以減少損失?

  “24小時監測”躲不開黑天鵝

  對於此次虧損,獐子島解釋稱,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按制度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存貨異常。根據公司抽測結果,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461.93萬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本輪採捕,進行核銷處理;對43.02萬畝海域,成本為30060.15萬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28305萬元,扣除遞延所得稅影響25441.73萬元,合計影響凈利潤76325.2萬元,全部計入2014年第三季度。

  對於存貨異常,畝産下降的原因,經過交流和討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達成四點共識。

  1,2014年1~8月的水溫波動幅度高於歷年平均水準,北黃海冷水團強度減弱,寬度加大,水溫日變幅加大。較大的水溫日變幅會對蝦夷扇貝生長、存活産生影響。

  2,受北黃海冷水團和遼南沿岸流鋒面影響,獐子島西部底播海域的底層水溫在6~8月下旬波動很大,氣溫日較差達4℃左右。水溫日變化頻繁且幅度較大將對蝦夷扇貝生長、存活産生較大影響。

  3,北緯38°55′以南海域,因受北黃海冷水團東北部外緣影響,蝦夷扇貝不適生長期較北部增加2個月,蝦夷扇貝最佳生長適溫期逐漸縮短,從北部區域的6個月減至南部區域的4個月,生長適溫期短。較低的水溫也影響貝類餌料生物的生長,特別是對深水區域的餌料生物負面影響更大,易造成蝦夷扇貝的基礎攝食率不足,生長趨慢和營養積累不足。

  4,與2010年相比,2014年主要增養殖海域中的可溶性氮含量增加,磷含量顯著減少,硅含量增加,氮磷比上升,推測上述變化導致了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發生變化,蝦夷扇貝餌料藻類品質下降。

  總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專家的觀點,獐子島百萬畝海域絕收主要是受到海水溫度異常及其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對於這類異常現象,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監測手段提前發現並未雨綢繆、做好減災工作,而不是面對氣象災難一籌莫展?

  在獐子島官方網站上,有一篇發佈于2011年12月14日的報道提及,2009年,中科院海洋所與獐子島集團合作,在獐子島海域內放上了浮標群,通過浮標群將海上的溫度、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等數據通過GPS衛星系統傳遞到設在青島的中科院海洋所的黃海海洋觀測基站室裏,並通過點、線、面結合,對空間、水面、水體、海底一體化的多要素同步觀測,對獐子島海洋牧場實施24小時監控。在2013年年報中,獐子島也表示,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監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提升了海域環境監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島此次受災的主要原因正是北黃海冷水團溫度異常。

  上述報道還表示,“‘這猶如給大海裝上了千里眼、透視機,為獐子島漁業的科學養殖奠定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與保障。’獐子島集團研發中心張曉芳説,浮標群的設立,將獐子島海洋牧場變成了數字化海洋。”

  據了解,中科院的北黃海浮標布設在獐子島南部海域和獐子島增養殖底播區內,基站安置在海珍品原良種場。架設的浮標通過配置的氣象儀、溫濕感測器、氣壓感測器、波浪感測器、流速儀、表層水溫感測器、鹽度儀、水質測定儀、沉積物捕捉器、濁度計、營養鹽測定儀等儀器(進行監測)。

  中科院專家提及,1~8月的水溫波動幅度高於歷年平均水準,獐子島西部底播海域的底層水溫在6~8月下旬波動很大,氣溫日較差達4℃左右,這表明公司海域水溫異常並非突然而至。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為何上述嚴密的監測手段並未及時發現海水溫度異常?還是説發現了之後並未引起公司足夠重視、未做好防護措施?如果公司提前捕撈,損失是不是可以大幅降低?

  獐子島開發佈會“道歉”

  鋻於此次事件的重大影響,獐子島10月31日在大連向媒體、投資者舉行災情説明會,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厚剛、執行總裁梁峻、首席財務官勾榮、總裁助理兼董事會秘書孫福君、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劉鷹、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註冊會計師董群先、公司第一大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法人代表石敬信出席。

  孫福君首先表示,這次事件為20年未遇,主要原因是冷水團。公司已經採取積極措施挽回損失。預計未來幾年(産量)會穩定。政府正在想辦法,幫公司爭取政策,如降低海域使用金等,此前是60元一畝,現在正在爭取10元一畝。

  大華會計師事務所隨後進行了專項説明,他們進行了實地查驗,對多個點位進行了監測,發現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大概有一百萬畝海域準備放棄,因為採補産生的費用遠高於收益。為什麼計提這麼多,是因為監測撈上來的都是死殼。

  接著劉鷹發言,他表示,經監測,今年1月到8月(北黃海)水溫波動高於歷年平均水準,蝦夷扇貝生長期縮短2個月。

  梁峻介紹道,黃海冷水團起源於菲律賓,每年4月形成,到9月逐漸消失。遭遇冷水團,越小的個體耐受性越強,監測發現最近播種受影響很小。在出示了長海縣海洋牧場的規劃圖後,梁峻介紹,2014年,公司計劃底播60萬畝,原先計劃每畝收100公斤。

  吳厚剛表示,這次災難來得突然,帶來深度思考,公司已經在調整相關政策。他表示,總結今年公司發展,總體運作平穩,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積極擁抱網際網路。雖然遭遇災難,但公司全體仍然團結穩定,精神飽滿。所以堅信,2015年一定會實現穩産。他呼籲大家冷靜思考,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共同和公司度過短暫的難關。

  石敬信表示,災難是幾十年不遇的,大股東會竭力支援公司度過難關。

  發佈會未打消市場疑慮

  獐子島的發佈會,並未打消市場疑慮。在微網志、股吧以及雪球上,網民展開了大討論,其中有人質疑:首先,以前並未出現類似的情況,為何在三季報末突然爆發出來?其次,此次出事的海域中有2011年底播的苗,至今已經3年,為何到了收穫期突然出現(這種災難)?此前公司的檢測制度去哪兒了?再次,究竟是公司自己的養殖存在問題,還是確實是天氣原因?

  財務專家劉姝威在其朋友圈發表看法稱,最有發言權的是氣象專家和海洋專家。如果氣象專家説,沒有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海洋專家説,氣象變化不會影響海産品,那麼就是獐子島造假。否則,獐子島就是遭遇了一次自然災害。

  此外,財稅專家馬靖昊在微網志上發表看法稱,獐子島存貨巨虧只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1,如該上市公司所説,遇到百年不遇的冷水團;2,獐子島的關聯方將上市公司資金佔用了,最後卻不能償還,因此獐子島只好將套走的資金通過“蝦夷扇貝底播面積增加”,成為其存貨虛假增長的主要“擋箭牌”,然後通過提取減值準備,一洗了之。

  申銀萬國農業分析師趙金厚則表示,對獐子島應加強日常監測,而投資者應該認識到農業股的風險所在。農業公司由於經營項目的特點,自身存在較大風險,養殖類公司通常面臨疫情、天氣突變等自然災害風險,股價也存在較大波動性。在成熟的證券市場,農業股估值通常較低。但在A股,炒作較為普遍,不可控風險通常被忽略。

  另有財務專家表示,農業股自身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生産流程或者存貨等方面是難以審計的,不僅僅是水産養殖,包括園林苗木等都是無法核實其真實數據的。

  三社保組合持股2608萬股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本次巨虧,獐子島復牌後連續跌停已是大概率事件,而從公司三季報公佈的股東情況看,社保基金無疑是最大受害者。

  在獐子島三季報中,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中社保基金佔據三席,其中社保414組合以1049.95萬股的持股量,三季度剛進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社保108組合799.97萬股持股量未變;社保110組合三季度增持了119.99萬股,總持股量為758.68萬股。三家社保基金組合總計持股2608.6萬股。

  按照公告,獐子島11月3日還將繼續停牌,不過復牌後股價連續跌停已是大概率事件,而不少券商機構也為此下調了公司評級。

  其中,申銀萬國已經將獐子島評級下調至“中性”,並下調其2014~2016年畝産至31/50/56公斤,調整其EPS(每股收益)至-1.54/0.13/0.41元 (此前為0.17/0.38/0.70)。

  此外,中投證券根據目前披露的災害資訊,也下調了獐子島盈利預測,公司調整後的2014~2015年EPS分別為-1.08元、0.35元(此前為0.20元、0.65元)。鋻於公司2014年將出現重大虧損,但根據目前資訊,公司2016年及之後年度扇貝産量暫未受到影響,因而將公司投資評級由“強烈推薦”下調至“推薦”。

獐子島(00206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