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 發佈時間:2015-11-25 10:18: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這是黨中央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擺上重要位置,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我國到了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階段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産業。“十二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有新提升,糧食生産5年跨上兩個千億斤臺階,2014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2142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同時,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産品等穩定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有新突破,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61%,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有新進展,土地流轉有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壯大。截至2014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28萬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耕地的比重超過30%。農民收入水準有新提高,增速連續5年高於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農業好形勢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定海神針”。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應當看到,我國農業現代化仍然比較滯後,面臨諸多挑戰,表現為“三個日益突出”:一是農業資源環境制約日益突出。耕地數量減少、品質下降以及地下水超採、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資源要素的弦越繃越緊,農業生態環境亮起“紅燈”。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後,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産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二是農業生産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區域佈局與資源稟賦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並存;糧經飼結構不合理,部分農産品庫存增加與進口增加並存;種養業結合不緊、迴圈不暢,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並存;生産、加工、流通、消費存在脫節問題,農業全産業鏈還未形成。三是農業發展品質效益不高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生産成本處在“上升通道”,國際大宗農産品價格已不同程度低於國內,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下,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突出。

  總體看,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要按照《建議》要求,堅持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路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促進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農業資源利用率、農民收入再上新臺階,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

  《建議》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要從我國國情農情出發,找準工作著力點,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産能,挖掘糧食增産新潛力。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準提高和農産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産品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為14000億斤,還有2000億斤左右的缺口。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要把穩步提升糧食産能作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糧食産量可根據市場需求調節,但糧食産能必須確保鞏固提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前,我國中低産田約佔2/3,大部分還是靠天吃飯。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更加注重優化農業結構,培育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現代農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産品主産區建設,推動主産區建設核心産區,加大對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發展適應性農業,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産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産業的增值收益。

  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品質安全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升、總體向好,目前主要農産品監測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但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問題隱患仍較突出。要堅持“産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産出來”,主要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打造一大批農産品知名品牌,從源頭上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管出來”,主要是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産品品質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開展品質安全追溯試點,加大綜合執法和專項整治力度,抓好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活動。

  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要靠創新驅動。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積極推進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通過改革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開展深松整地作業,重點突破水稻機插、油菜機播機收、棉花及甘蔗機收等瓶頸,推進主要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業資訊化,開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加快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

  更加注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進工程節水、品種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治污節水,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到2020年,力爭在農業用水總量不增加的條件下,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10億畝。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動農藥、化肥、農膜減量使用,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污水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

  更加注重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引領力量。要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廣合作式、託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路徑。

  更加注重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根據國內需要適當增加農産品進口,加強農産品進出口調控,把握好農産品進口規模、節奏,積極支援優勢農産品出口,實現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國內外市場統籌利用。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

  確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紮實推進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一是堅持市場導向,強化市場資訊引導,運用市場的辦法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産。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市場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三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和經營自主權,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四是堅持改革創新,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動力。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離不開政策支援。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

  持續增加農業投入。這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堅持“三農”投入只增不減,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保持農業政策連續性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政策實施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加快建立與農業轉方式相適應的補貼政策體系。推動新增補貼向新型經營主體、主産區傾斜,建立鼓勵綠色發展的補貼制度,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健全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

  改革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繼續實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等重要農産品臨時收儲政策,搞好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積極開展農産品價格保險試點。加強農産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以及市場資訊監測綜合平臺建設,改革和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儲備制度。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探索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支農的有效方式,抓緊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以及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改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

  強化農業保險支援。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産品,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目錄,加快研究出臺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産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積極探索擴大養殖業保險。作者 韓長賦,係農業部部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