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馬鈴薯變主糧:晉陞後會成為怎樣的主糧
- 發佈時間:2015-01-09 11:24:38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資料圖片。
6日,中國農科院等單位主辦,農業部副部長參與的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舉行,會議討論了馬鈴薯主糧化和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研討會提出推動馬鈴薯成為餐桌上的主食,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這引發了公眾關注。專家表示,在其餘主糧作物增産空間小、生態環境壓力增大、消費者營養不均衡等問題的背景下,存在讓馬鈴薯升級為“主糧”的必要性。
1 馬鈴薯主糧化因糧食安全?
目前,馬鈴薯在很多地方被視為蔬菜,雖然其已被農業部認定為糧食作物,是我國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外第四大糧食作物,但依然沒有上升到“主糧”的地位。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研討會上指出,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是深入貫徹中央關於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
參會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近一兩年農業部也在大力推動馬鈴薯主糧化,但此次會議的召開,級別比較高,具有標誌性意義。
中國農科院一作物研究專家表示,我國的確在相當長時間內重視小麥、水稻等口糧,而忽視了玉米、馬鈴薯等其他糧食作物,而糧食安全的內涵,也包括了食物結構的多樣性,馬鈴薯的作用應進一步發揮。
2 晉陞“主糧”後有何影響?
農科院一專家表示,“主糧”和“非主糧”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成為主糧作物,在産業上將享受到更多的扶持、優惠政策,在科研上,也有大量的項目資金投入用於開發新品種等研究。
葉興慶也表示,目前我國從國家隊到地方隊,馬鈴薯的研發是非常薄弱的,小麥等作物研究為重點科研對象,很容易拿到項目,但相比之下馬鈴薯研發的項目和投入不夠。
葉興慶表示,西北等地區依然有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的貧困地區,但對於大部分地方,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而言,馬鈴薯更多用於燒菜或休閒類食物。
黑龍江農科院脫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長呂典秋説,馬鈴薯主糧化並不意味著它會成為人們主要食用的鮮食,而更多在加工品上體現出來,最突出的體現就是用馬鈴薯製成的全粉、澱粉,用於製作饅頭、麵條等加工食物。
3 馬鈴薯增産潛力有多高?
呂典秋説,我國目前玉米、水稻、小麥的平均産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但因為耕地面積有限,增産的空間也很小了,提高産量的難度比較大。
而對於馬鈴薯來説,他説,全國平均産量低於世界水準,是發達國家水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我國每人平均消費馬鈴薯也只有14公斤,遠低於發達國家。馬鈴薯還有很大的增産潛力,只要加大對技術、品種、資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前提下,可以實現較大增産。
山東農科院馬鈴薯專家王培倫介紹,如果用幹物質産量計算,馬鈴薯的産量可以比玉米、小麥更高,如山東去年小麥最高産量達到每畝800多公斤,而用幹物質産量折算後,馬鈴薯的單位産量可以達到1000多公斤。
4 飲食習慣影響馬鈴薯消費?
記者昨日探訪了東城區一家老牌糧行,發現馬鈴薯的加工品很少,而且價格更貴。如澱粉而言,該店的馬鈴薯澱粉售價要兩倍于普通的玉米澱粉,此外店裏的饅頭、麵條等主食加工品也基本由小麥、玉米製成。
王培倫表示,目前,對於馬鈴薯加工商來説,存在著原料成本過高的問題,這與新鮮馬鈴薯的保存受時間限制等很多因素有關,“原料出廠需要冷櫃儲藏,這就需要資本配置出廠設施”,他説。
他表示,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因固有的飲食習慣問題,對馬鈴薯的消費並不多,而國際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馬鈴薯消費量最大,非洲國家的消費量最少,“總的來説,發達國家消費馬鈴薯量更多,因為他們每人平均消費能力很高。”
5 馬鈴薯會成為怎樣的主糧?
葉興慶説,目前馬鈴薯行業中較薄弱的是加工和消費環節,因為新鮮馬鈴薯不利於保存,因此提倡對其進行加工,變成全粉後可長期保存,而全粉可以製成饅頭、包子、麵條、麵包等食物。
呂典秋也表示,馬鈴薯製成全粉等加工品後,應用廣泛,儲藏、運輸也很方便。
他説,馬鈴薯成為主糧,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炸薯條薯片,而更多是以麵條、饅頭等形式出現,休閒食品也是要有的,但如果不變成饅頭麵條,就永遠不能在主食中體現出來。
他補充説道,“對個人來説不會有什麼影響,原來喜歡吃饅頭的還是要吃饅頭,喜歡吃麵條的還是會吃麵條,國家政策沒有強迫性,是不是能成為主糧,最終要在品種、營養等方面讓老百姓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