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防止過度加工浪費提高綜合利用率

  • 發佈時間:2014-08-16 02:31: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我國農産品供給量已達到一個歷史新高。但因産後儲藏、保鮮和制乾等初加工環節方法原始、設施簡陋、工藝落後,導致農産品産後品質下降、損失嚴重,折算經濟損失每年達3000億元以上。同時,糧食過度加工每年損失150億斤以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增産,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隱患。農業部和財政部從2012年起,啟動實施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近日,農業部印發《關於加強糧食加工減損工作的通知》,對糧食加工減損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農産品加工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內容,面臨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加快提升農産品初加工水準、防止過度加工浪費、提高農産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已經成為今後一個時期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重要任務。本期特邀請相關業內專家貢獻智慧,提出對策,為我國農産品加工減損指出切實可行的路徑和辦法,敬請關注。

  油料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黃鳳洪——

  油料副産物綜合利用應往縱深發力

  造成我國油料副産物利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主要以主産品的生産和銷售為主,對油料副産物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油料副産物利用剛剛起步,技術水準低,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後;三是産生了新的技術問題和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如:在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分離提取過程中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的損失和降低、分離和提取成本過高、副産物利用率低、分離提取過程産生二次污染等。以上問題造成全國80%以上的油料加工企業的産品仍然以精製油、高溫粕等為主,副産品利用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遠遠不夠。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綜合利用水準:一是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資金為補充的油料副産物綜合利用産業化資金投入體系。整合科研力量,對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整合攻關,破解一批技術瓶頸問題。二是加大科研開發力度。著眼于技術創新,篩選、主攻和推介一批國內國際領先的油料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的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産品,不斷推動農産品加工副産物向縱深發展;著眼于節能減排,研發推廣相關技術和加快環保設施建設,解決能耗偏高、排放偏多、污染偏重等問題;通過“吃幹榨盡”各種油料副産物和農業剩餘物,加強資源化利用;通過縱向和橫向延伸産品鏈、價值鏈和産業鏈,實現油料加工副産物的多重轉化增值。三是扶植和培育油料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的龍頭企業,提升對行業的示範、輻射能力。

  糧食

  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鄭學玲——

  轉變消費觀念引導糧食適度加工

  改變目前我國糧食加工業過度加工的現狀,推廣適度加工,應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認識。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糧食是我國傳統主食來源,減少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保留其營養成分,不僅改善糧食品質,而且保證糧食産量安全。另外,我國慢性病發病率逐年增加,已成為重大公共問題,大力倡導糧食的適度加工,改變片面追求“精、細、白”糧食加工生産模式,引導和規範企業適度加工,有利於提高糧食品質,促進國民健康。二是加強引導。結合我國米麵主食品製作品質、營養、風味等因素,制定適合我國米麵主食品需求的相關糧食適度加工技術及産品標準,推動糧食適度加工新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三是廣泛宣傳。改變目前我國糧食加工業過度加工的現狀,推廣適度加工,最重要的是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要從加強宣傳引導入手。國家有關部門、各類新聞媒體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持續不斷地宣傳一味地吃過度加工的米麵及製品對健康的危害,以及適度加工産品對健康的好處,引導國民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培養全社會樹立講營養、重健康的消費理念。借助媒體宣傳倡導科學節約型糧食加工方式,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短信等渠道,以及全國糧食科技活動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科普活動日、展會等各種平臺,推介適度加工科學知識,引導消費者選擇適度加工的糧食産品,改變過度追求“亮、白、精”消費誤區,形成科學健康的消費習慣。

  水果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單楊——

  加速水果副産物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水果副産物綜合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受技術、資金、政策等多方制約。一是生産工藝耗能高、用水量大。現行生産工藝的弊端集中表現為高能耗和用水量大。以皮渣乾燥生産果膠或飼料為例,每乾燥1噸水果皮渣大約消耗0.1噸標準煤(折合300度電),而發達國家大量運用酶工程、生物工程等先進綠色技術,幾乎不消耗能源。二是傳統化學方法,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難以保證産品品質。當前,我國的水果副産物利用大多采用酸、鹼等傳統化學方法,不僅所得産品品質檔次不高,更是對環境産生嚴重污染。三是技術裝備水準落後。目前,我國綜合利用環節裝備的技術水準較低,一些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對外依賴度高,部分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靠進口,我國達到或接近國際水準的加工機械僅佔5%~10%;技術裝備性能低、技術含量低、自動化程度低,高端綜合利用裝備技術性能指標難以保證。四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我國水果副産物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後勁不足,科研投入少,重視程度低。五是標準化程度低。只有少量企業標準維持産品生産和銷售。六是集群化、規模化程度低。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果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水準。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和協調作用,成立專門機構,統籌規劃,抓好落實,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重點引導和協調企業開展果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研究制定各類扶持政策,並在財政、項目、稅收、利率、保險、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援,為企業技術、裝備改造與創新,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資金為補充的投入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企業科技投入的貸款規模,加強企業與金融部門合作平臺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支援開展技術改造與創新、清潔生産、廢棄物利用、新産品推介等工作;加速綜合利用科技成果熟化配套,對於適用範圍廣、公益價值高的科技成果採用政府購買等途徑,助推科技成果産業化。三是推進科技創新。堅持自主研究與引進相結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和新技術、新工藝及新裝備的研發;實施重點突破的創新機制,優選一批涉及範圍廣、技術難度大、産業效益明顯的行業課題進行攻關,通過設立國家科技支撐、863計劃和公益性行業專項等項目,集中力量進行重點突破;堅持産學研用緊密結合,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畜禽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曉玲——

  加強政策扶持鼓勵畜禽副産品加工多樣化

  目前我國在畜禽副産物綜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加工關鍵技術落後,産品單一。畜禽的骨、血液、內臟、皮毛中含有多種功能成分,但由於技術水準的限制,每年都有大量的副産物被浪費或是簡單加工成附加值很低的産品。如血液利用方面,只是加工生産成低級的血豆腐、飼料産品和膽酸類原料品;骨的利用方面,除排骨等部位用來零售,少量加工為風味調料外,大部分被廢棄而未加以利用。二是精深加工裝備不完善,部分儀器投入成本較高。國內雖有不少先進肉製品加工設備,但由於副産品形狀不規則性、組織結構不均勻性導致大多數設備不能直接使用,副産物加工成型設備少,且配套更新技術落後。如雞、鴨等副産物利用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心、肝、膽、雞胗、雞內金等副産物的分揀工作由人工完成,生産效率低,缺乏內臟分揀的專用設備。此外,畜禽副産物在營養保健品、食品添加劑以及醫藥工業上的應用主要通過成份提取來完成,對精密儀器要求高,投入成本較大。三是産品相關標準不健全。目前,副産物相關産品的標準及生産許可單元不夠健全,企業在産品開發和允許生産方面存在阻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屠宰企業的精深加工。另一方面一些從事副産物深加工的作坊式、小規模企業,在未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生産,導致了産品的品質安全水準得不到保證。

  國家應該從政策、科技、市場等方面加強畜禽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我國畜禽副産物的科研經費相對不足,人才較少,加工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比例低。建議在副産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産業發展。二是加強産學研合作。加強副産物加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共同開發相關技術和産品。建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聯合的科技創新機制,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戰略層面有效結合,提升副産物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創新能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三是加強政策扶持。目前,部分加工企業已持有先進的副産物精深加工技術,但缺乏設備購置、廠房建設等資金,未能進行産業化生産。建議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支援加工企業加強副産物綜合利用。四是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水準。全國2.1萬家屠宰企業中大部分為小型場點,建議打造規模化、集約化的屠宰廠,充分利用副産物開發多種形式的産品,實現規模化生産,提高經濟效益。

  果蔬

  國家農産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王文生——

  利用自然冷源實現果蔬産後減損

  我國果蔬採後損失率長期維持在較高水準,主要是採前標準化生産水準總體不高和採後貯運冷鏈環節相對薄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目前,我國農業生産模式仍然是以農村家庭經營為主,規模小且分散,標準化、精細化水準低。果蔬産後以冷鏈為基礎的預冷、貯藏、運輸、流通和終端銷售裝備和技術相對落後,果蔬冷鏈流通率僅為5%左右,冷藏運輸率僅為15%左右。

  就我國目前農業生産體制、經營規模和管理水準來看,果蔬産量再增長10%難度已經很大,但通過改善貯運條件將目前20%左右損失率降下來,是最經濟、最可行的操作方式。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果蔬品種和不同的市場需求,建立和完善切實有效的果蔬貯運保鮮冷鏈體系。由於我國人口分佈、地理優勢和地域發展水準不均衡,果蔬冷庫建設適宜規模、數量和需求迫切性都有較大的差異。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不同容量、不同形式和不同技術水準的冷庫。比如在特大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大型果蔬批發市場、大規模果蔬集散地、果蔬出口流通基地等,要按照産品流量、需求和保鮮品質要求,建設庫容較大的果蔬冷藏庫(幾千噸甚至幾萬噸),也可建造一定數量和庫容的氣調庫。而在果蔬産地批發市場(如海南、新疆等)或田頭市場,可建造容積中等或偏小的冷庫(幾百噸至上千噸),特別是快速降溫的果蔬專用預冷庫。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但果蔬生産比較集中的農村地區,可建造容積較小的“微型冷庫”(幾十噸至上百噸),解決農民和專業合作社果蔬錯季銷售和短期貯存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總體還不高,不可能在短期內基本實現高投入、高技術、總能耗較高的果蔬“設施保鮮”或冷鏈保鮮模式,而只能在加速推進冷鏈設施建設同時,因地制宜地採取多種形式的簡易節能冷鏈途徑,更有效地利用自然冷源,實現果蔬産後減損和增值。農業部、財政部從2012年啟動實施的農産品産地果蔬貯藏庫建設補助政策,重點是建設適合農民需求的“微型冷庫”,投資少、建造快,安全、節能、環保,系統操作簡單、便捷,符合目前農民的實際需求,在試點地區取得了當年建設、當年使用、當年見效的好成效,為果蔬産後減損和農民增收了探索了一條新途徑。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補助資金規模、擴大實施範圍,為實現果蔬等鮮活農産品減損增收、均衡供應、穩定價格、提高品質、促進加工等目標發揮更大的作用。

  貯藏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沈瑾——

  發展綠色貯藏提高糧食産後初加工水準

  造成我國糧食産後損失現狀的深層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現有技術設施難以滿足我國糧食儲藏需求。我國目前已有的糧食儲藏技術、設施裝備大多是針對大型糧食儲備庫而研發的,與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組織的糧食儲藏規模相適應的儲藏技術與裝備基本空白。二是缺乏相應的標準體系。目前我國糧食儲藏乾燥等多是靠農戶憑經驗來完成,沒有統一的標準。已有標準的編制、修訂速度又遠遠落後於行業發展和管理要求,還未形成科學完整的標準規範體系。三是科研投入不足。對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經費投入少,研究不夠系統、透徹,諸如糧食品質陳化機理,儲糧有害生物種類、分佈、演替規律及發生危害生態機理,糧堆的熱量、水分、氣體傳遞特性,糧堆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子變化模型,以及分子、基因層面研究等均有待進一步深入。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減少我國糧食産後損失:一是加大國家財政補貼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適宜技術研發。撬動國家財政資金進行補貼,加強産地糧食收儲環節設施設備的投入,鼓勵引導農民及農民合作組織建設糧食産後烘儲設施。針對農民、農民合作組織在糧食收儲環節所面臨的瓶頸問題,按照公共性、公益性要求,通過工程化措施、項目化投入,加強技術研發和原始創新,組織相關技術及設備篩選、整合、示範和推廣,引導糧食收儲設施、設備、技術的改造升級。二是推動技術整合和規模化經營。目前我國農作物種植和采收的機械化操作已初具規模,而採後作業的機械化則基本為零。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進一步加快,農産品産後機械化將在産後減損中扮演重要角色,工藝粗放、能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加工規模小、技術落後的産地收儲加工模式將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規模適度、高效環保、全方位、立體化的農業工程模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農産品産後收儲運作業要求,綜合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基於農業工程技術整合理論,採用模組化設計思想,構建典型區域規模化農産品收儲運技術裝備整合模式,集“烘儲收”一體的糧食烘儲中心在近年內已得到了廣泛認可,被認為是適宜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式。三是提倡發展綠色貯藏。世界各發達國家尤其重視農産品産後品質,以農産品最終使用品質和最佳用途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隨著“有機或綠色”糧油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綠色儲糧技術的需求也急劇增加,糧食儲藏技術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提倡採用低溫技術、氣調技術、非化學防治技術等綠色或無公害儲糧技術的應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