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産品加工副産物損失驚人綜合利用效益可期

  • 發佈時間:2014-08-09 03:31:4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開展了農産品生産及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專題調研。調查顯示,農産品生産及加工副産物數量逐年增加,由於只停留在一級二級開發上,沒有吃幹榨盡,直接影響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品質安全和農民增收,建議高度重視農産品加工綜合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加強科技攻關,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農産品資源全利用。本版特刊出農産品生産及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專題,以資從業人員借鑒。

  ——編者

  綜合利用率低負面影響巨大

  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既降低了收入,還增加了安全隱患

  ●農産品副産物是在農産品生産或加工時産生的非主産品,包括秸稈、米糠、稻殼、麩皮、餅粕、果渣、菜幫、畜禽骨血、薯渣、酒糟、醋糟等。2013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約8億噸,佔農業生物質總産量的50%;糧油、果蔬、畜禽、水産品加工副産物5.8億噸,其中60%(遠低於發達國家的10%)被作為廢物丟掉或簡單堆放簡,形成秸稈、稻殼、酒糟、果渣、菜幫、骨血等農産品副産物的幾座“大山”。相當於7億畝土地的投入産出和6000億元的收入被損失掉。

  糧食加工綜合利用率很低。目前糧食加工副産物1.8多億噸,其中米糠2042萬噸,稻殼4085萬噸,麥麩2178萬噸,玉米芯4000萬噸,玉米皮4112萬噸,糟類1800萬噸(酒糟1500萬噸,醋糟300萬噸),其中米糠、稻殼、米胚産量三項年均增長1.6%,麥麩、小麥胚産量同比增長3.1%;玉米芯、玉米皮産量年均增長6.7%。稻殼不足5%,碎米為16%,米糠不足10%,以碎米為最高,稻殼為最低。

  油料加工綜合利用率較低。目前油料加工副産物9000萬噸,年均增長3.9%,其中皮殼1000多萬噸,餅、粕、油腳、皂腳等800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20%以上。

  果蔬加工綜合利用率最低。目前果蔬加工副産物2.4多億噸,同比增長4.4%,其中葉、秧、莖、根、皮、渣等21265萬噸,皮、渣、籽、殼、核等3021萬噸(柑橘1584萬噸,蘋果1155萬噸,葡萄264萬噸),綜合利用率不到5%。

  畜禽水産綜合利用率稍高。畜禽屠宰加工副産物主要有骨、血、內臟、羽毛、皮毛等,産量總計5620萬噸,同比增長5.4%。水産品加工副産物主要有頭、皮、尾、骨、殼等,副産物總計1569萬噸,同比增長5.4%。綜合利用率畜類為29.9%,禽類為59.4%,水産為50%以上。

  ●農産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率低對資源環境和農民增收影響巨大

  浪費了資源。我國農産品加工綜合利用率只有40%,而發達國家達到90%,其中日本則米糠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即使欠發達的印度也達到了30%。副産物中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其他有效物質,是食品、藥品、保健品、能源、化工産品等原料,綜合利用率低直接導致産品附加值較低,大量的資源沒能物盡其用,白白地被浪費掉。

  污染了環境。我國每年産生的農産品生産及加工副産物近14億噸,由於這些副産物污染事故與事件逐年增加,近年來越來越值得關注。如秸稈焚燒增加了空氣污染指數並影響到交通和航空運輸事業;一些加工企業周邊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及景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的健康,直接導致面源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畜禽副産物中一部分不宜食用的副産物(骨、肺、腺體、胰臟等)及薯類澱粉生産的薯渣等副産物被排放或丟棄,排入城市下水道、河流、湖泊、海洋、廢棄井礦、採石場或山洞等,污染水體,導致水生物死亡,還會産生臭氣,影響居民生活;蔬菜主産區、大型蔬菜集貿市場及加工廠的菜幫堆積如山,腐爛變質,嚴重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環境等,耗費大量資金來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降低了收入。如把我國8億噸的秸稈以50%作為能源加工,就相當於再建一個大慶油田;把30%的秸稈和5.1多億噸糧油果菜副産物的70%作為飼料,按照每畝生産幹苜蓿1噸計,相當於新增土地5.8億畝。按照2012年大慶生産4000萬噸原油和33億立方米天然氣(每噸原油按4005元,每立方米天然氣按2.05元)及當年的苜蓿産量和價格(幹苜蓿每噸1000元)計,産值為7469.65億元,這些大都可以變成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

  增加了食物安全隱患。我國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糧食保障已成為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求我國糧食的主要品種自給率必須在90%以上,方可保持國家糧食安全。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進一步依靠科技,持續不斷地提高糧食生産的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和科技貢獻率。但我國副産物的有效利用率低,沒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食物能量和食物營養,影響到食物有效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

  ●出現上述問題原因剖析

  創新能力差。我國綜合利用環節技術和裝備水準普遍低於農産品加工環節,産品穩定性差,關鍵裝備的對外技術依賴度高,副産物加工技術産業化程度低,專業方面人才缺乏系統培養和激勵機制。

  標準化管理不足。絕大部分綜合利用産品沒有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更談不上基礎標準、方法標準和管理標準對産品標準的有效支援;綜合利用生産的食品、保健品等投放市場後碰到了諸多的行銷困難。

  集群化程度不夠。企業規模小而散,加工副産物或下腳料不集中,而進入市場環節和餐飲環節的廢棄物又不能很好的回收、加工利用,無法進行加工副産物的規模化加工利用。

  綜合利用技術可行且多重效益可期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江南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單位,分別在糧油、果蔬、禽畜産品等副産物綜合利用方面取得許多優異的研究成果,包括利用分離、回收、提取、乾燥、生物技術等,向食品、能源、肥料、飼料、培基方向發展,一些企業和科研院所已經具備了可以工程化實施推廣的技術,這些技術應用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非常可觀。

  糧食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米糠制油、稻殼發電,從米糠毛油中提煉谷維素、糠蠟等多種産品,利用發電燃燒後的稻殼灰繼續用來加工活性碳、水玻璃、硅膠等産品,這些技術已經成熟。該技術在黑龍江鶴崗萬源稻米加工園區應用後,將米糠制油、稻殼生物質發電,有效提高了産品加工附加值,2011年加工水稻31.8萬噸,扣除大米虧損626萬元後仍實現盈利2183萬元。黑龍江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新建5萬噸米糠毛油精煉項目,産量佔全國的70%以上;新建的300噸谷維素精品和200噸米糠甾醇項目,年産300噸藥用級谷維素和200噸米糠甾醇;新建的100噸二十八烷醇項目,年産二十八烷醇100噸。

  油料加工綜合利用。油脂加工産生DD油(脂肪酸)加工為天然維生素E、植物甾醇、脂肪酸甲酯和食品級磷脂的技術已經成熟。該技術在河南應用後,該省油脂加工年産生DD油(脂肪酸)副産物7萬噸左右,經過深加工為天然維生素E、植物甾醇及脂肪酸甲酯後産值可達24億元,實現增值8億元;年産油腳副産物35萬噸,經過深加工後産值可達25億元,實現增值13億元。

  畜禽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動物副産物轉化成生物多肽和飼料中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寶貴蛋白質資源技術已經成熟。該技術在赤峰極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應用後,具有對牛血、牛臟器、骨骼、廢棄邊角料等副産品進行精深加工的能力,該公司可將牛副産物加工為生物多肽,轉化為飼料中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寶貴蛋白質資源,可大大提高牛副産物附加值。

  果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冷榨技術、冷磨技術、溶劑浸提技術、水蒸汽蒸餾技術,從酸中提取乙醇沉澱技術、離子交換技術、酸提取鹽沉澱技術和微生物技術等已經成熟。該技術在湖南喜陽集團、武漢遠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浙江衢州果膠有限公司、福建華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應用後,從柑橘加工副産物大量提取橘皮精油,在柑橘皮中提取果膠,果膠純度高、色澤好。

  建議啟動綜合利用行動計劃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的地位,國家已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定為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産促進法》、《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方案》、《“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農業部關於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對農産品加工綜合利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務必搞好頂端設計,穩步紮實推進。

  總體思路。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新裝備,促進迴圈利用、清潔生産和二次以上加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基本原則。調動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財政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撬動金融資本的多元投入機制和政策體系。以縣(區、市)為單位,與精深加工、鏈條延伸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統一規劃,整合力量,有計劃分步驟加以推進。探索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品種的農産品加工綜合利用發展途徑。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行動計劃。制定全國和各地農産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行動計劃,因地制宜推進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品種的農産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發展。二是加強示範創建。創建一批全國農産品加工綜合利用示範企業、示範園區、示範縣,引導企業和産業園區對加工副産物和農林剩餘物“吃幹榨盡”,對終極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是推廣實用技術。整合、示範和推廣一批秸稈、稻殼等農林剩餘物、農産品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裝備向生産力轉化。四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各類服務機構,開展行業調查、産業規劃、誠信體系、技術諮詢等方面開展綜合利用各項服務,促進技術轉化速度,建立技術服務平臺,支援技術改造升級。五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營造共同關注、協力支援綜合利用的良好氛圍。

  政策保障。一是財政支援。通過工程化措施、項目化投入,對企業綜合利用設施和裝備投入實行30%政策性獎補,對企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迴圈增效進行專項財政補貼。二是稅收減免。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産的環保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貸款貼息。對企業綜合利用技術設施裝備改造升級貸款基準利息給予50%的貼補。四是創新金融服務。開展聯合擔保、訂單質押,為企業爭取更多貸款和優惠利率。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